凌鋒:醫生要守住三條戒律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導讀:醫學是什么?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看病。光是看病嗎?好像又不是。那么,醫學究竟是什么?……通讀本文,你會有所了解。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鋒的署名文章《醫生要守住三條戒律》,她強調,名為“看病”,實則“看人”,救死扶傷醫者仁心,醫生要守住三條戒律。
醫學的本質是研究生命,醫療的功能是幫助他人解除病痛。然而,人體是可以分解的,生命是不可還原的;疾病是可以定義的,痛苦是不能量化的。給醫學下一個系統定義,追問醫學精神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簡單事。
醫學是有溫度的
第一個問題:醫學是科學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陳方正先生所著《繼承與叛逆》一書中,描述了“核心理論與相關學科結構圖譜”,科學包括很多學科分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獨獨沒有醫學。
幾百年來,醫學仰仗其他學科解釋自己,卻從來沒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學說陳述自己。可以肯定的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簡單相加不等于醫學,因為醫學研究的對象既是人體,更是生命。
我們可以用上述學科拷問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但不能拷問情緒、理想、對生死的態度和終極的關懷。我們習慣在鐘表式的思維下不斷建立醫學分支,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在還原論的指導下細化分支,從人體解剖到分子、原子、電子……分支越來越細,研究對象越來越小,可我們離醫學應該如何對待生命的本質越來越遠。
我們放大了樹木,卻忘記了森林;我們研究樹葉中的葉綠素,卻忘記了森林中不只有樹木,更有草地、陽光。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啟德在他的《醫學是什么》報告里說:“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不滿,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人們因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見,因無知變得無畏,因恐懼變得貪婪,常常忘記醫學從哪里來,是如何走到今天,缺乏對醫學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醫學的目的是行善,它因至善而崇高和偉大。行醫就是行善。這種追求,是從醫學、醫院產生之初就已存在的。
古希臘時代流傳下來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到,醫生應仁心仁術,敬天愛人;《后漢書》所載“懸壺”傳說中衍生出的“懸壺濟世”一詞,至今仍是患者對醫者仁心的贊頌;而第一批為民眾設立的醫療機構,也得益于基督教興起后,同情、關懷等德行的傳播。
人的生命起源于萬般不可能的偶然巧合,它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需要倍加珍惜。求醫者以性命相托的前提是醫生能如病人自己一般看待他的生命,這是一種道德關懷,更是其珍貴所在。所以從醫者不可偏離了醫生的本真,即用技術去幫助人。
在我看來,醫學應該是由科學和人文共同構成的系統醫學,應該是有溫度的。它既需要服從科學定律,更離不開人文法則。缺乏科學的醫療是愚昧的,缺乏人文的醫療則是冰冷的。
健康是一種穩態
在系統醫學的科學層面,要強調兩個基本公理:一、健康是一種穩態;二、生命是一個具有自我康復能力的系統。
理解第一個公理,我們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病”?感覺不舒服是病,還是長了不該長的東西是病,又或者某些指標異常就是病?臉上有痣算不算病,畢竟它的偏旁是病字頭,有些還可能惡化為黑色素瘤。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并不容易,但如果將健康看作是一種內穩態,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當穩態被擾亂,偏離了你生活的正常狀態,就是病了。
這種穩態會因人而異,因此,醫生在判定任何一個特定的個人是否“健康”時,除了訴諸于主觀感覺之外,還要看其所有內穩態在此偏離下能否長期維系。若答案是肯定的,則無需干預。比如,有些人血壓120毫米汞柱是穩態,有些人血壓140毫米汞柱是穩態,如果強行將后者的血壓降到120毫米汞柱,反而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從這個意義上說,定出一個單一標準去衡量每個人的健康狀態,是不合適的。
具體到治療上,“治好”的概念也應有所改變,即每個人達到自己的穩態,就算治好,而不應該以病灶是否完全清除,癌癥細胞是否被殺死得一個不剩為標準。比如,過度強調將腫瘤“切干凈”,可能造成創傷過大、免疫下降過多等嚴重威脅生命的問題。反之,“與癌共存”早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一種健康生活狀態。
正確認識第二個公理,有助于修正患者對醫生及醫療行為的科學認知。生命系統有自洽和自我修復功能,治療效果的好壞有時并不取決于醫生、醫術,更決定于病人自身的身體狀況。以肝移植為例,換上的新肝在被身體接受時,必然引發排異反應,醫生可以用藥減少排異,卻會同時導致免疫力下降,難以抵抗外來細菌的侵襲。這也是為什么有些時候,換肝手術完成了,病人卻最終死于感染等并發癥。它并不像我們給汽車換個新輪子就會跑得更快那么簡單。
醫生不是一種營生
人體是一個整體,名為“看病”,實則“看人”。醫生不能只關注某個腫瘤切沒切干凈,某個病灶有沒有消除,而應整體考慮這個患者的身體情況。醫生之所以被稱為醫“生”,而不是醫“病”,就是在提醒我們,患者來到醫院的目的是希望活著、健康地走出去,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在構建系統醫學的研討中提出了醫生的三條戒律:
第一條戒律:醫生不能因治療導致患者死亡,或因干預增加患者死亡的概率。原則上,任何對患者有可能造成潛在危害的治療都是過度的;醫生必須在維持生命穩態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過度干預。
第二條戒律:醫生必須學習和掌握有關疾病的各方面知識,盡可能用被認為是普遍有效的一切藥物和手段治療患者。除非它和第一條矛盾,存在過度干預可能。換句話說,醫生不能只研究一個領域,而應對其他相關知識都有所了解,特別要對某一種治療方式可能造成的傷害有所熟知。如果只了解自己領域的知識,就可能造成一葉障目,導致嚴重后果。
第三條戒律:醫生必須盡一切可能了解作為單獨個體的患者,認識和了解醫療干預可導致的一切穩態變化,而不是用一個“標準人”來衡量。
醫生在面對患者時,所使用的治療手段既應當包括醫療措施本身,還應該包括人文關懷,使治療成為一門針對患者個人的藝術。除非它和第一、第二條矛盾。
醫生的天職是幫助病人,這是醫生職業受人尊重的根本,不可本末倒置。去年,醫師規培方案出爐,其由于延長了醫師培訓時間,招來很多不滿。
這不得不讓人有所反思。醫生應該考慮的是無止境學習,而不是糾結于增加了幾年培訓期。只有不斷充實自己,學到更多知識,才能更好地醫治病人。醫生不是一種營生,而是一項受人尊重的事業。
在行醫和謀生兩個概念間,必須分清因果、順序和主次。若一味將賺錢、升職放在首位,只會丟掉醫生最珍貴的財富。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