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醫所說的脾胃不和

【byb.cn 大道至簡】 中秋國慶長假,想必很多人都會“暴撮”幾頓,但是吃撐了的也不在少數,表現在腹脹、嘔吐、噯氣、大便糖稀。這種是急性期的表現。但如果你長期,幾年、十幾年都這樣,時好時壞,那么,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你就屬于脾胃不和了。那到底什么是脾胃不和呢?
如何理解脾胃不和
中醫里的脾,和西醫里的脾臟是不完全相同,它包括了“脾臟+胰腺”的物理形態。但在功能上,中醫里的“脾”為消化器官,而西醫認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因其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
因此,有很多因車禍事故被摘了脾的人還可以生存,只不過生活質量有所下降而已,畢竟免疫系統的缺損,還不會一時要人命,但是,有聽說誰把胰腺摘了還能長期存活的嗎?如果胰腺沒了,人也就O了。所以,當中醫里把脾當作“后天之本”時,你一定要知道,它在物理形態上,是一個“脾臟+胰腺”的聯合體。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黃帝內經》中是如何論述“脾”的。在《素問·刺法論》曰:“脾為諫儀之官,知周出焉。”
諫儀:諫,正也,以道正人行;儀,論事,言得其宜為之儀。諫儀是以正確的立場,論述適宜恰當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陳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則密,周密之意。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陳述。“知周”是對君主之官而言。
諫者,多別善惡以陳于君。諫儀官需備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惡;二義也,不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氣概;三大度,公而無私。
脾,作為諫儀官具有上述美德,在人體中表現為:及時提醒心(含思維)之君王,周身所發生的變化。如:胃寒痛或五更瀉肚,是腎陽不足;便稀而衄血,是中氣不足;性急而兩脅脹滿,是肝氣上亢等。
脾:屬土,具有坤性。《易經》講坤字是“直方大。”直為正,方為義。君子內正外義。在人體中,當脾處于正常狀態,行使諫儀官職能,人可避免疾病的侵襲。“脾虛,生濕生痰。”凡是疾病纏身,甚至夭亡者,首先是脾失去了諫儀官的作用。
脾:主運化,主升清。《黃帝內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止歸于肺。”人吃進食物,消化、吸收,乃至將營養輸布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職。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運化水濕。
脾:統血,統攝血液在脈管之內運行而不外溢。
脾:主四肢與肌肉,使肌肉豐滿及維持正常活動。
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可辨別口中五位味道,可使唇紅潤。
脾病治:宜健脾化濕,溫陽運脾,補益中氣,益氣攝血等法。
當我們知道了脾的功能之后,再來看看胃的功能。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