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陸游:淡粥一碗養精神

【byb.cn】?(摘自:搜狐)仕途屢遭貶謫,因力主抗金而受排擠,一生壯志難酬;和唐婉的幸福婚姻橫遭長輩拆散,為此一生郁郁不樂,懷揣刻骨銘心的精神創痛;晚年閑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生活拮據,節衣縮食幾近“苦行僧”。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備嘗坎坷流離之苦,可謂不幸之至。然而,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飽嘗人生風雨的他卻享年86歲,是我國古代詩壇上少見的“詩翁壽星”。其養生奧妙何在?答案很簡單,兩個字:食粥。
?
這并非故作驚人之語,有他的著名養生詩《食粥》為證:“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在這首詩里,陸游悟到:“食粥養生”是延年益壽最簡便有效的妙法。
?
縱觀陸游一生9300多首詩,其中關于養生的詩就多達300多首,其詩中多處寫到他食粥的情景。生病時,陸游作《病后晨興食粥戲書》:“蝴蝶莊周安在哉,達人聊借作嘲詼。不知自此隨緣住,更把晨窗粥幾杯。”他將莊生夢蝶的人生意境滲透在溫暖的喝粥情緒中,甚得食粥上佳意境。陸游晚年在《薄粥》詩中寫道:“薄粥枝梧未死身,饑腸且免轉車輪。”食粥支持著他年邁的身軀,讓他免受饑餓,變得和粥須臾不離。
?
粥即稀飯,系流質食物,一般由米和水熬煮而成,看上去稀松平常。但“看似平常最奇崛”,一碗淡粥的養生功能不容小覷。傳統中醫認為,粥味美香糯,老幼皆宜,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又易消化,乃養生佳品。北宋文人張耒在《粥記》中寫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是悉數列舉粥的醫學價值:“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治脾胃虛寒泄利吐逆等癥;粳米、秈米、粟米、粱米粥,甘溫無毒,能益氣,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
?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粥不僅僅是淀粉食品,還屬蛋白質食品。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異白氨酸、亮氨酸、苯基丙氨酸等8種氨基酸,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粥品的制作采用熬、煮、煲等傳統方法,火力溫和綿長,既能使食材中的營養不被高溫破壞,又能讓營養得到充分溶解。天然、健康、溫和,這正是粥品簡單而永恒的養生妙處。
?
在中華民族綿延兩千余年的食粥文化中,粥品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人們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材,如蓮心、山藥、花生、胡蘿卜等,進一步闡發粥品祛病延年的功效。民間流傳一首五言《粥食歌》,形象地道出了粥品頤養精神的妙處:“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心虛氣不足,粥內加桂圓;頭暈多汗癥,煮粥加薏仁;腸胃緩瀉癥,胡桃米粥燉;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
當代軍營,也有早餐熬粥的良好傳統。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粥稀飯,輔以其他食物,帶給官兵充足體力的同時,還能養護腸胃,防止訓練激烈帶來的消化障礙。但個別單位嫌熬粥費時麻煩,經常省此環節,其實非常不可取。讓粥品成為官兵每天的必備食物吧,因為800多年前的陸游已經給了我們重要啟示:淡粥一碗養精神!
?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