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校園生命教育調查

“你為什么要死?”“想好怎么死了嗎?”“你死了爸爸媽媽怎么辦?”某高校心理熱線接線員說,在接到暗示自殺的電話時,接線員通常會問這三個問題,識別危機的等級,為干預爭取時間和提供重要信息。如果來電者3個問題都回答得井井有條,危機就很嚴重了。
“只要能及時發現自殺行為的前期征兆,并進行有效干預,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比珖舜蟠怼⑸轿鲙煼洞髮W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胡衛平說,80%的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會有一些征兆,如突然與親人、朋友告別,找出自己很早以前的錯事,向同學道歉,將自己珍貴的東西送人等,行為上有安排后事的跡象。
農大某學院學生會心理部部長高英男告訴記者,他平時會特別注意同學的情緒、舉動變化,比如某個同學幾天不出門、不上課、突然易怒易哭等,他就會主動和他談心,再向他周圍的同學了解情況。每個月他都向學院老師上報心理危機排查情況,學院再上報給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中心約談之后,再把結果反饋回來。
“學校規定輔導員每個學期至少和每個學生談兩次話,總時長不少于兩個小時?!睋迦A大學某學生輔導員介紹,他們上崗之前會有包括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訓,講授危機識別和干預的方法。
他還給班里的每個學生都建立了成長檔案,對貧困學生和成績稍差的學生特別關注,“真正有問題的學生防御心很強,不會主動談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只能靠輔導員或者周圍同學的細心觀察?!?br />
“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是最火爆的,根本選不上!”今年北京市某高校網上選課系統開通的第一天,統計學院學生鮑金輝上午打開網頁,沒想到“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就顯示名額已滿。他很好奇去旁聽,教室里200個座位竟然全坐滿了,他和二十幾個慕名而來的同學站著聽完了兩堂課。
宋京晶說,高校第一課堂的主動性和預防性,是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無法取代的。加強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普及和學生自我意識的教育。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大學生生命教育實際上已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一個正在事業上升時期的銀行家蒙冤入獄,他將如何解救自己?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重燃身的自由。”人大心宇社曾經組織過很多經典影片的解讀講座,《肖申克的救贖》也是其中之一。心宇社的社長孔淇說,單純預防自殺的活動太生硬,效果也不好,他們就請專家解讀經典影片,把生命教育的內容滲透在講座里。人大平均每天有3場講座,“競爭”激烈,心宇社的“影片解讀”卻保持了場場滿員的上座率。
生命教育:我們差得還很遠
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的調查顯示,45.7%的大學生認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44.7%大學生認為團學組織的活動不能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胡衛平認為,雖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三級或者四級(宿舍——班級——學院——學校)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但是監控機制并不是很嚴格,對問題學生的監控并不到位,這都是導致危機事件高發的客觀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對生命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焙l平說,小學、中學只關注“升學”、“高考”,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導致了大學生沒有對生命的思索,不知道生命對自身、對家人朋友、對社會具有怎樣的意義。
另一方面,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多元的價值觀沖擊,享樂之風、虛無主義、速食面愛情等讓一部分大學生感到困惑,再加上社會競爭加劇和就業困難,現代教育越來越缺乏人文關懷和價值關懷?,F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極度愛護下成長,基本上沒遇到過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難,很容易迷茫、焦慮,不能自我調節,一些人最終選擇自殺逃避現實。
“包括生命教育在內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要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增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色彩?!焙l平告訴記者,現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學生處在做,他建議把高校共青團工作納入危機事件的預防和干預體系中,“體驗式活動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心態?!?br />
劉海驊告訴記者,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難之處在于,北大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較多,課堂上大家都能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課下大家的參與性就不夠,真正問題嚴重的、需要幫助的人不一定能夠參與進來。另外,整個北京市高校專職心理教師力量不足,比例為1∶4000,而發達國家是1∶1000。
除了專業人士欠缺,胡鄧認為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投入也不夠?!吧逃枰鲶w驗式、互動式的教學,很多學校的設施還比較欠缺。而且心理咨詢中心和學生處‘混居’,會讓學生感覺這里有‘官氣’?!?strong>他認為,應該把心理咨詢和學生活動結合起來,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還應該建立生命教育工作坊等專業化平臺服務于同學。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