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生命教育:校園生命教育調查

?
本報記者 王聰聰
專家建議:把高校共青團工作納入危機事件的預防和干預體系中,體驗式活動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心態(tài)。
9月30日~10月11日,南京高校3名大學生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今年10月發(fā)布的數(shù)據表明,我國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占18.9%。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調查,對708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89.3%的大學生有過極度心理體驗,比如極度失望、極度憤怒、極度孤獨等,但僅有8%的大學生尋求過幫助。同時,55.1%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加強生命教育。
自殺是危機事件,目睹自殺現(xiàn)場的人同樣會受到心靈創(chuàng)傷。受傷的心靈怎樣修復?危機發(fā)生時,誰能伸出挽救的手?近日,記者走訪了北大、清華、北師大、人大、中國農業(yè)大學等5所重點高校,試圖揭開自殺危機背后,生命教育的神秘面紗。
悲傷輔導:把悲傷留在過去
“聽到有人自殺和在現(xiàn)場看到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某高校一名大四學生曾經親眼看到一個女生墜樓,“很長一段時間心情都非常壓抑。”
2007年5月14日凌晨,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生從34號學生宿舍樓7層墜下身亡。有住在該樓的女生回憶,那天晚上根本不敢一個人回宿舍,現(xiàn)場周圍的自行車過了好多天都沒人騎走。
危機事件發(fā)生后第二天,該校心理協(xié)會召集20多名現(xiàn)場目擊者進行“悲傷輔導”。同學們敞開心扉,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回想起人從高空墜落的慘象:粉身碎骨,遍地鮮血”。“有很多怪異的想法,特別容易想起恐怖片中的情節(jié),幻想出鬼魂游蕩的樣子”。
“互相交流,反而能消除恐懼心理。”心理協(xié)會的負責同學說,“悲傷輔導”首先是主持人引導大家討論,再告知大家真實情況。
談開以后,他們又做了心理游戲叫“洞口余生”:同學們圍坐一圈,在靠門的位置留下一個空位作為“洞口”。游戲模擬的情景是在一個即將倒塌的山洞里,有一群登山隊員。逃生的洞口每次只能出去一個人,每個人都想早出去,越到后面越危險。大家依次陳述自己出去的理由,然后一起表決第一個出洞的人,剩下的人再討論決定下一個出洞的人。
經過對自殺事件原因分析、感情分享和游戲體驗,同學們的情緒得到了舒緩,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選擇自殺肯定是有難以承受的痛苦”、“自殺的代價是生命的結束和親人的痛苦”、“自己對生命有權利做出選擇,但是不能只想自己,要考慮生命中每一個人的利益”。
“與自殺者越熟悉,危機之后的心理創(chuàng)傷越難以平復,對于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輔導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胡鄧說。
2007年5月16日,北京某高校一名博士生墜樓身亡。事件發(fā)生后,該校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迅速趕到現(xiàn)場。當天下午,心理咨詢室對其同班20余名同學進行了“悲傷輔導”。
“團體輔導一個小時之后,我們進行分類。普通同學繼續(xù)團體輔導;七八個和死者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到另外一間咨詢室進行小組輔導;和她同宿舍的同學則做個案輔導。”該負責人介紹,個案輔導持續(xù)了兩個月,每個星期安排一次咨詢。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博士生王昊天說,團體輔導主要是讓大家獲得團體支持的力量,在共同討論中發(fā)現(xiàn)有道理的和有幫助的東西。小組輔導的針對性要強一些。個案輔導通常是“一對一”的,由心理咨詢師直接提供心理疏導。
清華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劉丹認為,危機事件發(fā)生后,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悲傷輔導”,處理事件的老師、輔導員也要接受心理輔導,只有老師心理健康了,才能幫助學生走出陰霾。
事實上,學生自殺之后,輔導員要一次次上報材料給學院、學校,每上報一次都要重新面對一次死亡的事實,每一次都是對心理承受力的考驗,有輔導員因此而離職。
“一旦有危機事件,輔導員壓力特別大,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懷疑。”清華大學的一名本科生輔導員說,班里曾經有個學生因為抑郁癥離校出走,出事之后,他也去了心理咨詢中心,“雖然咨詢師說的我都懂,但是有個人說說,提提建議,可以緩解很多壓力。”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y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fā)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y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fā)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