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byb.cn】?(摘自:貴州衛生網)王玉川 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曾任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副院長、內經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醫學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醫專家組成員,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2009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自古名醫多長壽”。這句話在“國醫大師”的身上得到了體現。去年6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選出新中國成立60年首屆30位“國醫大師”。這30位“國醫大師”中,年齡最大的93歲,最年輕的74歲,他們均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5年以上。年至耄耋,仍工作在診治疾病、帶教學生的第一線,這與他們長年注重養生是分不開的。他們吸取《黃帝內經》的“天人合一”思想,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生活環境,按照自然規律生活工作。由于長年的堅持,使他們到了老年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心態和體魄。他們共同的養生體驗是淡泊名利,樂于奉獻;飲食有節,以素為常;起居有序,不妄作勞;適度鍛煉,動靜結合;心胸寬闊,善待他人等等。
?
從本期開始,我們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的支持下,開辟“國醫大師談養生”專欄,讓我們跟隨“國醫大師”的足跡,走進中醫養生的殿堂。
?
靜以養神
?
《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劉元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神藏”、“靜以養之”,乃指神靜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之靜。這種靜有助于神氣的潛降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使人的元氣在不知不覺中耗散消亡。
?
靜以養神的方法,過去的醫家講了很多,但歸納起來還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對于名利要少思少慮,要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氣功、意守、調息、靜思,這些都有利于神氣的內守。起居有序也是靜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可見養神乃是預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
淡泊名利
?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人活著是為了奉獻,而不是為了名利。人生幾十年,地位、金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在老家當過小學教員、中醫教師。到了北京,講課口音重,學生聽不懂,怎么辦?我就埋頭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翻爛了。我還自學生物學、物理學,自制圖表,雖然清苦寂寞,卻樂在其中。總之,要善于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名與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諧穩定的心理狀態。
?
生活儉樸
?
我自幼不喜歡大魚大肉,而習慣于樸素、簡單、有序。《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里說的是食物要雜,不要挑三揀四。凡能供人營養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點。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應以谷薯、蔬菜為主,肉類次之。《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意思是說,大魚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瘡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過辛溫,不過寒涼。
?
一個人的事業是最主要的,事業成功了,心情舒暢,脾胃的消化功能也會正常運轉,即使吃點肉,也會很好地消化。總之,物質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營養的東西都要吃一點,身體就會健康,就不會被飲食不當所困擾。
?
修德長壽
?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一個人長壽與否與品德有密切關系。《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從事中醫教學與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養人才的工作,來不得一點敷衍和輕率。
?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堅持出診看病,確實有點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沒有了。對于帶教青年學子,我更是樂此不疲。對于研究生的論文,我從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絕不能誤人子弟。
?
綜合調養
?
中醫養生非常重視人的整體平衡。整體平衡是指人與自然界的平衡,機體的內外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保持這種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綜合調養。綜合調養的內容包括順四時、調飲食、戒色欲、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采取的養生方法也不同。我的養生體會是:靜思、守真、敬業、儉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