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養生堂王耀獻亦藥亦茶巧調養

2013年5月13日-17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做客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為您帶來 《亦藥亦茶巧調養》,共5小集。敬請收看~
嘉賓簡介:
王耀獻
王耀獻,1966年2月,王耀獻出生于河南省登封縣一個偏僻山村的農民家庭,三歲喪父,是母親守寡含辛茹苦將他們兄妹六人拉扯成人。幼時鄰里,因病而妻離子散者有之,孤兒寡母者有之,親眼目睹了因病致貧、因病家散的人間慘劇,發誓學醫普救含靈之苦。16歲考入河南中醫學院,大二開始利用假期為百姓看病,口碑雀起。1987年以全省總成績第一名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1990年獲碩士學位,留在母校附屬醫院工作。先習兒科,后改腎科。常常早上六點出門,晚上十點回家,根扎醫院,心系患者,女兒生下來很少見到他,七歲前不會叫他爸爸。曾被評為單位"十佳青年”,有"工作狂人”之稱。1995年作為河南省中醫跨世紀人才到北京進修,1996年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1999年獲博士學位,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工作至今。從主治醫師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普通醫生到科主任、中心主任、醫療院長、院長,懷著一顆平常心,一步一個腳印走來,病人稱他是好大夫,學生稱他是好老師,職工稱他是好院長。
他是一個好大夫。不僅中醫功底深厚,熟讀古籍,如用理中丸治愈一例十年腹痛的術后腸粘連患者,還西醫基礎扎實,經常診斷出西醫大夫誤診病例,如川崎病、小血管炎、布卡氏綜合癥等諸多案例。不僅醫學造詣較深,體現在"專”,還涉獵廣泛,如軍事、歷史、哲學、經濟、管理等,稱得上"博”,常常用軍事觀、哲學觀指導醫學臨床實踐。不僅醫技高超,他更強調醫德。王耀獻說:醫者無德不立。醫乃特殊職業,德字當先,德正可以勝邪,醫德是最好的藥引子。他還說:上工治窮病。怎么少花錢或不花錢給窮人看病,這是大醫畢生追求目標。醫者仁心,王耀獻卻說:醫者佛心。他不是佛教徒,但他說實在找不出比佛心更貼切的詞了。醫生要象佛一樣,從心靈深處就是為人類消災解難的,不但治病,還要治人,消除病痛,點惡從善。對待病人怨言和誤會,要有耐心,理解病人比讓病人理解自己更重要。他的座右銘是:仰天俯地無愧,自有病人評說。
他是一個好老師。帶過學生很多,有實習生、進修生、碩士、博士、博士后,至少上百人,可以說桃李滿天下。對學生不僅傳授技術,還關心他們生活和工作,更強調做人。他常說,好比唱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做人就相當于臺下功夫,首先會做人,才能當好大夫。
他是個好院長。王耀獻說:沒有滿意的職工,就沒有滿意的病人。我為職工服務好,職工為病人服務好,院長任務就是讓職工滿意和病人滿意。他寫了一幅楹聯,刻在醫院門診大廳柱子上,讓全體職工共勉:東南西北,尋醫問藥,看中醫,還是東直門;望聞問切,衷中參西,求奇效,更具仁愛心。不論在汶川抗震一線,還是在雪域高原,或者在北京7·21水災現場,都有他忙碌而不知疲憊的身影。他深入農村,走進牧區,足跡踏遍二十多個省市,組建了東直門醫院中醫戰略聯盟,為五十多家基層醫院傳經送寶,為全國中醫醫院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專業特長:長期從事腎臟病中西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提出了以腎絡癥瘕聚散消長為基礎的中醫腎炎防衰理論,創建了慢性腎病中醫一體化的治療模式。先后承擔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課題"消癥散結法調控腎纖維化機制研究(2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解聚散法在延緩慢性腎臟病進程中調控Smad2、Smad 3、Smad7蛋白表達機制研究”(2008)、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新藥”專項"疾病-證候-癥狀”關聯的糖尿病腎病證候療效評價指標體系與技術規范的研究(2011)、"十二五”國家腎病中醫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011)、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慢病項目)"中醫藥防治慢病社區管理模式的研究(2012)”等課題和項目。其中作為主要研究者,"止消通脈寧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獲2001年度教育部二等獎,"多種腎病同一證型異病同治分子機理研究”獲2005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腎絡癥瘕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獲2008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編《腎臟病中西醫診治》、《中醫藥防治慢性病》叢書、《糖尿病四季飲食》、《呂仁和臨床經驗集》、《公立三甲醫院崗位說明書操作指引》等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已經培養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30余名。
社會兼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腎病分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健康保健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副會長、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保健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副主編、《中醫藥管理雜志》副主編等。
現代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代茶飲可以輔助緩解病癥呢?從今天開始,連續五天,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將從清、補、通、調、養五大方面,分別給大家配藥處方,品茶論道。
《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見茶原本就是藥,最初就是用來防病治病的。中科院院士陳可冀教授編寫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也提到,藥茶已成為清代宮廷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慈禧太后活了74歲,平時非常重視養生,時常用藥茶的方法調理身體。據王院長介紹,其中的清熱化濕代茶飲,就比較適合中老年人在這個季節清飲用。適應癥、禁忌、注意事項等請收看本期節目。
根據春夏交際,熱多的特點,先跟大家說說清的問題。中醫里有個詞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少火就是生理之火,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供給人體必需的正氣。如果火過大了,就叫壯火,是病理之火,就是相反消耗人體的正氣。我們平時所說的清火,就是抑制壯火,清除病理之火。
肝開竅于目,所以春季眼病發生率高。專家特別提醒糖尿病眼病患者,在春天一定要保持平穩的情緒,控制好脾氣,要不然特別容易牽動肝火,導致眼睛出問題。
專家提示,可以參照以下典型表現,看看是不是有肝火的產生:
如有上述表現,專家建議可以試試用夏枯草、薄荷、白菊花這三種搭配在一起的清肝飲。夏枯草可以降壓,同時還能清火、清頭目;白菊花平肝明目;薄荷有疏肝的作用,逍遙丸里面就有薄荷,《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少量薄荷可以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這三個藥一起,既可以清肝明目,又可以疏肝解郁,藥味輕清平和,適合作為清肝降火的茶飲,日常服用。適應癥、禁忌、注意事項等請收看本期節目。
在中醫五季對五臟中,夏天與心相對應,說明夏天要格外注重心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冬天的"專利”,其實夏天也是心臟病人猝死的高峰。據北京市疾控中心十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心臟病人夏季猝死者平均占全年死亡人數的47%,不少名人都是在夏季突發心臟病猝死的。
為什么夏季心臟病高發易猝死呢?專家提示,因為中醫有"暑氣通于心”的說法,本身人體的心就主火,夏也屬火,所以心與夏天有同氣相求的特點,這兩火相加,火熱攻心,極易導致氣血逆亂;另一方面,天氣熱,人就愛出汗,而中醫向來視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自然易消耗心之陰液,誘發心臟病發作。
專家提示,如果出現了舌尖紅、糜爛生瘡,或者伴有小便黃赤、煩熱、自汗盜汗、失眠多夢、心慌不安、胸悶憋氣的情況,就要注重對心的調理了。可以嘗試用下面的這個方法調理身體。適應癥、禁忌、注意事項等請收看本期節目。











- [視頻-講座]養生堂王衛國保護人體生命樞...09-18
- [視頻-講座]這款美鼻神器真有那么神?05-24
- [視頻-講座]健康之路溫建民繭子背后有隱...04-26
- [視頻-講座]健康之路王霄智齒需要拔嗎04-10
- [視頻-講座]養生堂郭偉怕冷背后暗藏腦梗...02-07
- [視頻-講座]健康之路王傳林致命的傷口狂...11-14
- [視頻-講座]健康之路王傳林致命的傷口破...11-13
- [視頻-講座]健康之路范學順便血就是痔瘡...10-31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