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為何會有一顆紅心,兩葉黑肺

為何會有一顆紅心,兩葉黑肺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9-4-18 07:37
【分頁導航】

?

  已有13個大城市被定義為褐云覆蓋的熱點城市。包括:曼谷、北京、開羅、達卡、卡拉奇、加爾各答、拉各斯、孟買、新德里、漢城、上海、深圳和德黑蘭。

  撰稿·陳 冰(記者)

  2009年2月18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發布《北京2008 奧林匹克運動會——最后的環境評估》報告,指出北京“付出了重大努力,在比賽期間集中改進北京的空氣質量”,并且“空氣質量極大改善了”。

  研究表示,為奧林匹克運動會采取的特別措施,同時也因8月份的天氣情況,使一氧化碳(CO)減少47%; 二氧化氮(NO2)減少38%;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減少30%; 可吸入顆粒物(PM10)減少20%; 二氧化硫(SO2)減少14%。藍天天數(API指數為100或以上)從在2000年的少于180天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

  然而,報告注意到,“保持重大改進后的北京空氣質量”依然是個挑戰。北京未來空氣質量挑戰可能集中于更小的顆粒物(PM2.5),在當前中國并未列入標準,但它仍引起健康問題。

  就在此報告發布前的3個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發布了一個大氣褐云報告,講述氣候變化影響之大,成因之復雜。其中,中國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及孟買、德黑蘭、曼谷、開羅等13個城市被定義為褐云覆蓋的城市,這些城市煤灰水平是所有人造微粒總量的10%。

  “ABC”

  關于褐云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實施的一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印度洋試驗”。

  在1995年到1999年期間,一群科學家們在印度洋上空動用輪船、飛機等眾多力量,對這里的空氣展開實驗和研究。他們發現在印度洋、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上空,存在著一個面積相當于美國大陸大小、厚度約3公里的褐色云團,由于是在亞洲地區發現,因此稱其為“亞洲褐色云團”(Asian Brown Clouds,簡稱為ABC)。

  2002年“亞洲褐色云團”的說法甫一提出,就在國際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種針對亞洲環境的指責與非議也隨之而來。然而,隨著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亞洲褐色云團并不是亞洲獨有的現象,在美洲、歐洲以及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區都有褐色云團的存在,只不過在北美的東海岸和歐洲的部分地區,寒冷的冬季可以使褐云凍結,減少其影響程度。

  2003年2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石廣玉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褐色云團科學工作組成員的身份,參加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工作組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他發言提出,既然褐色云團不是亞洲所特有,就應取消“亞洲褐色云團”這一名稱。這一要求立即得到印度等亞洲國家同行們的強烈支持。最后,經過商議,決定將“亞洲褐色云團”更名為Atmospheric Brown Clouds,即“大氣褐色云團”,但仍保留ABC的簡稱。

  大氣褐色云團是指以細顆粒物為主,懸浮在大氣對流層中的大片污染物。其成分包括含碳顆粒物、有機顆粒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以及沙塵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報告中指出,褐云的成因是燃燒化石燃料和傳統生物燃料,在某些地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直接加重了溫室效應的影響。這是因為大氣褐云中的灰塵和煤煙顆粒可以吸收陽光、加熱空氣,另外,其中包含的氣體如臭氧將會加重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

  “亞洲褐色云團”事件之后,中國政府對大氣褐色云團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國務院領導要求國家環保總局盡快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在2002年,由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單位參與,成立了一項針對褐色云團的研究項目——中國大氣褐色云綜合影響及應對戰略。

  參與這一研究項目的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邵敏告訴記者,大眾頗感陌生的褐色云團特指印度洋試驗的研究結果,即在遠離人類活動的高空有大量霾層存在。“但在學術上,灰霾與褐色云團所反映的大氣狀況其實是一回事。因為褐色云團的圖像主要來自于衛星遙感圖片,根據不同狀況,其顏色可深可淺,包括褐色、棕色、灰褐色、灰色等。”

  不過,兩者之間也有著微妙的差別:一次灰霾天氣,以城市為中心,可能擴大到周圍區域;而成片的褐色云團,則是一個區域性問題,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和環境產生很大影響。

?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