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劍峰:誰能聽懂支架的嘆息

看來,聽懂支架的“嘆息”,并非易事。對于一名醫生來說,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也許永遠不會相信患者的說法。其實,道理很簡單:病在患者身上,感覺好不好,患者最有發言權。不是因為醫生認為手術很成功,患者就不應該難受了。教科書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在疾病的感受上,患者永遠是最權威、最有發言權的“專家”。
醫患之間,最難的是換位思考。醫生在觀察,病人在體驗,一個“站在床旁”,一個“躺在床上”,感受怎能相同?多年前,北京軍區總醫院外科專家華益慰胃癌晚期,做了三次手術,胃全部切除。在彌留之際,他渾身插滿管子,不能進食。他告訴同事,自己做了一輩子胃癌手術,原以為切得越干凈越好,此時才明白病人有多么痛苦。對于晚期胃癌病人來說,哪怕保留一點點胃,生活質量也會高得多。
從病本位醫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生理指標正常,就是健康的。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級生命。從人本位醫學的角度看,病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醫生必須高度關注病人,尊重病人的感受,而不能只關注疾病本身。
近年來,很多醫療糾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一個手術完成后,患者主觀感受很不好,而醫學檢查未見異常,醫生認為很成功。事實上,客觀指標并不能完全替代主觀感受。很多醫生只是一門心思治病,并且認為治療必然有痛苦,病人就該忍受。事實上,有的痛苦是病人無法忍受的,這就直接導致病人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由于缺乏共同的判斷標準,醫患之間很容易發生沖突。
時下,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醫患關系卻越來越緊張。為什么低技術時代擁有高滿意度,高技術時代反而遭遇低滿意度?也許,這正是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死穴”:重技術、輕感受;重客觀、輕主觀;重循證、輕敘事;重醫療、輕照護。結果,醫生做得越多,醫療糾紛越多;醫生承諾越多,患者抱怨越多。醫學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失去了人文的制高點。因此,醫學絕不能沿著技術至上的軌道狂飆,而應更多地關注人的感受,從病本位邁向人本位。
道德可以彌補技術的缺陷,而技術卻無法彌補道德的缺陷。一名醫生,即便掌握了人類所有的醫學知識,照樣會有醫療誤差,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要減少這種醫療技術固有的內在缺陷,唯一的辦法是密切關注病人,這恰恰也是人本位醫學的基本要求。有的醫生雖然資深,卻怠慢病人,忽視病人的疾苦,使病人提心吊膽;有的醫生雖然年輕,卻用心守護病人,時刻關注病人,被病人認為是“放心醫生”。
美國社會學家霍蘭認為,醫者有四個“救生圈”:技術魅力、人格魅力、溫暖陪伴、靈魂撫慰。技術“救生圈”固然重要,其余三個人文“救生圈”更不可或缺。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此乃醫者的最高境界!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