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為何競技運動員中睪丸癌高發

【byb.cn 】(來源:何裕民博客)今天(2014年12月24日)的《新聞晨報》以“英超悍將戰勝癌癥重回賽場,曾為治病切除睪丸》為題,發表了一則消息:患了睪丸癌的球星、紐卡斯爾球員古鐵雷斯重新回到綠茵場上。
文章說“一頭飄逸的長發變成了短發,因為睪丸癌而闊別賽場8個月的古鐵雷斯,終于在英國時間本周一重新回到了綠茵場上。”文章繼續說“這又是一個世界足壇的勵志故事。雖然只是在俱樂部預備隊的比賽中出場,但對于半年前剛剛因為癌癥而接受手術的古鐵雷斯來說,已經是一大壯舉。31歲的阿根廷前國腳下一個目標就是再次代表紐卡斯爾一線隊出戰,重返英超。”

對這個勵志故事,我當然十分感興趣。其實,我早就寫過博文,太多的奧運冠軍是癌癥患者,患了癌不氣餒,康復后繼續賽場拼搏,重新書寫了人生。
我們今天感興趣并想討論的事是:為什么男性競技運動員中,睪丸癌患病率特別高?

當然,患睪丸癌最著名的運動員是自行車手阿姆斯特朗,而這一惡疾在競技運動員中是高發的,比如,北京奧運會24歲美國的蛙泳黑馬艾力克·尚蒂。
僅就足球運動員而言,像古鐵雷斯的老鄉,1998年世界杯阿根廷隊主力門將羅阿、西班牙門將莫利納、前米蘭隊的中衛阿切爾比、保加利亞球員佩內夫和丹麥著名射手桑德也都患上過睪丸癌。拜仁慕尼黑的荷蘭球星羅本也因為差不多的癥狀而差一點被診斷為睪丸癌。

無論是古鐵雷斯,還是羅阿等球員,至少他們還是幸運的,基本接受治療后已經痊愈。最不幸的是另一位來自英超的球員,西漢姆聯的年輕前鋒代爾·湯比德斯,他因為睪丸癌在今年4月被奪取了年僅20歲的生命。他在2011年被診斷出患上睪丸癌,在與病魔抗爭了三年之后離開了人世。
就中國臨床而言,睪丸癌不是常見癌,發病率很低。在我們門診數據庫中,當前服務的癌癥病人總數為20068人,其中男性10311人;生殖系統患病人數為1484人。睪丸癌人數只有8人。睪丸癌在各人群中患病率:在總人數為0.040%,在男性為0.078%,生殖系統中為0.539%。30年間,筆者一共接觸(診療)過近4萬例癌癥患者(上述數據庫癌癥患者數字是近10年的),其中,診療過的睪丸癌患者約12~13位。一般都預后良好。
為什么運動員高發呢?現代的解釋不少,比如騎車(像原先著名自行車手阿姆斯特朗)、騎馬等被認為是可能危險因素之一。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癥研究中心的柯德曼等專家曾對133名有精原細胞瘤的運動員進行了研究,排除了隱睪癥和年齡等因素的干擾后,發現騎車或騎馬活動的確提高了睪丸癌的發病率。但這只能解釋部分現象,不能解釋像足球、游泳等的運動員高發事實。
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可能的共性因素值得重視,那就是這些運動員都格外強壯。從生理機制上解釋,可能雄性荷爾蒙(激素)分泌旺盛,水平偏高。搞競技體育的,沒有強壯的體魄是不行的。強壯體魄的背后,每每是雄性激素分泌的亢奮,高水平。其細細的原因可能有3種:
1、有的可能是天生的雄性激素分泌旺盛;
2、有的則借助了藥物,就像自行車手阿姆斯特朗,因為服用禁藥(往往就是雄性激素類的)從神壇跌下了泥潭;
3、當然,也可能無意識中誘導所致的——筆者念中學時,在師大一附中讀書,該校以體育見長,凡培養體育運動員苗子的,校方補貼,營養都特別好,盡是高卡路里的動物肉食,讓我們這些人羨慕不已。運動員苗子需要大量進食這類動物肉食,這是常規。但在身體不斷強壯的同時,激素水平間的平衡也被打破。因此,既可能導致超體能的發揮,也可能埋下諸如上述之類的禍根。
其機理頗像皮膚姣好的女性(往往體內雌激素水平高),或愿意以營養品補益皮膚、防范衰老(包括好吃雪蛤、雌激素、蜂制品等)的女士,患乳腺癌等的幾率高一樣。可見,自然界本身就有著精妙的自我平衡機制。中國老祖宗倡導的“順其自然”,是健康大法。人為的拔高或抑制某種體內自然成分,拔苗助長,則很可能潛伏著危險!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