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金柱五谷理論到主食漫談

實例一:用味精來調理胃病
味精是大家經常用到的調料,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生產方式是用糧食,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糧食發酵制成的。不知道大家知道嗎?味精還可以用來調節胃植物神經,可以治療一些原因不明的胃疼,尤其是胃部受寒后的胃疼。
小子小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實例,當時只是覺得很奇怪,但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醫院有個大夫說,他們家從來不買味精,都是去藥房拿點谷氨酸片劑,回家碾成粉末,充當味精。后來,小子知道,谷氨酸鹽是一種起神經傳遞作用的氨基酸,確實能夠調節植物神經。中國人做菜的時候愛用味精,另外,長時間熬制一些肉類的時候,蛋白質通過高溫水解,也可以生成谷氨酸,這就是一些老湯之所以味道鮮美的重要原因。
引申一下,現在很多接受西方醫學理論的營養專家極力反對廣東地區人們喜歡的老火燉靚湯,還有一些長時間熬制的XX膏,比如馬悅凌的固元膏,認為這嚴重破壞了食物中的營養。但中醫理論體系的專家卻比較傾向于這些湯、膏之類的補品。那么,西醫體系是否考慮了這些湯或者膏中間的物質變化?是否考慮了如谷氨酸鈉之類的物質,對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中醫是否又考慮了這些變化?是否有根據自身理論去解釋這些變化?是否有大量臨床試驗報告?
實例二:南方人和北方人對于涼拌蔬菜的態度
小子是南方人,長江邊的,小時候家里父母做菜,很少有涼拌蔬菜。即便是像涼拌黃瓜之類的菜,也不是很常見。那時候,小子所住的學校宿舍大院,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山東人,解放軍南下的時候過來的,就地轉業留在了南方。某年夏天,因氣候太熱,他們在戶外支了小桌子吃飯,其中有涼拌土豆。結果,整個大院都轟動了,大家都跑過來看看,北方人居然能把土豆涼拌著吃?
當然,由于信息不發達,交通不方便,那個時代的人肯定是有點少見多怪。等小子到了北京,才知道吃涼拌蔬菜是北方人普遍的習慣。其道理大概是這樣,北方蔬菜少,尤其是冬天,蔬菜更少,比較缺乏維生素C,而高溫烹煮蔬菜,維生素C損失很大。這對于蔬菜稀少地區的人來說,幾乎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涼拌蔬菜很普遍,也必須普遍。而在南方,由于氣溫相對較高(早些年蔬菜多數是原生態,而且家里沒有冰箱),蔬菜中微生物包括昆蟲等治病因素較多,如果吃消毒不夠完善的涼菜,很容易造成腹瀉或者感染其他疾病。加上當地蔬菜品種太多,供應充足,高溫烹制蔬菜損失維生素C也不是太大的問題,畢竟不可能全部損失掉。所以涼菜很不受歡迎,久而久之,就養成定勢,很少吃涼拌蔬菜。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烹飪和食用方法會嚴重改變食物的屬性,而且,對于很多食物來說,它的養生保健作用,可能是里面一些很微量的物質在起作用,這又給研究工作帶來相當大的難度。還有,地域差異,人的差異,都是參考因素,到底如何解釋這些現象?恐怕還需要很多的工作。另外,古代中醫在創立這種理論,并用其指導治療和調養工作的時候,是如何分析的?似乎很少見到這方面的著作和觀點。
總之,從五谷對應五臟說起,這里面有著無窮無盡的話題,而很多問題,對于廣大百姓來說,可能是非常陌生的。小子對一些中國民間的樸素中醫理論感到很憂慮,比如說吃腰子補腎,這個理論很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太粗糙,理解方式幾乎是直觀的思維。這種直觀思維方式最后會造成一個可怕的,駭人聽聞的結論,人吃人是最有營養的。
綜上所述,回到本文開頭,陳金柱老師說,玉米是五谷之一,并且對應脾,這種說法看來也只能看作是陳氏五谷論了。是不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能解釋的通,能不能起到作用。畢竟,醫學,就是實踐科學和經驗科學。能治的好病,那才是硬道理。 因此,即使陳老師的五谷論與老祖宗說的有出入,也算是一種發展的觀點吧。
- [網友]花溪:傾訴 讓咽痛消失06-09
- [網友]花溪:油拔排毒的具體方法02-23
- [網友]花溪:讓我們一起做油拔02-16
- [網友]花溪:糖尿病人的食譜07-10
- [網友]花溪:老公降糖記07-01
- [網友]宇峰:驚竦-竟從膝蓋里拔出...10-20
- [網友]花溪:節后的深度灌腸效果驚...10-14
- [網友]印善:體會春三月的"發陳"05-21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