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人物>> 佟彤:為何中醫沒醫鬧

佟彤:為何中醫沒醫鬧

byb.cn
[人物] 作者 :byb.cn 日期:2017-3-30 00:01

    【byb.cn 】(來源:北京晨報)之前總有人問:為什么中醫沒有“醫鬧”?往難聽了說,是因為中醫治不好也治不死,往好聽了說,是因為中醫在治人,而不是在治病。雖然治不好,但能讓病人不難受,就滿足了病人的最大訴求。西醫非此,指標正常了就讓你走人,不是醫生不給治,而是沒法治,西醫是治病的,沒病的人于他,確實無用武之地。


  但問題來了,醫學認識的疾病,就是疾病的全部嗎?顯然不是。比如心電圖,雖然護佑了人類百年有余,但很多在“冠脈造影”時發現心梗的病人,居然有一半左右,在之前做心電圖時,是“未見異常”的。因為心電圖記錄的,只是指標檢測時的瞬間心電變化,如果不能抓個“現行”,心電圖可以報喜不報憂。


  再比如,那些始終盯著自己“乙肝病毒滴度”的人,即便“轉陰”,醫生仍舊囑咐他們還可能有傳染性,因為“轉陰”的指標,顯示的并非體里病毒存留的事實,不是病毒真的消失了,而是儀器對含量再小的病毒,檢測不出來了,那些存留在體內的微量病毒,逃出了指標的“法眼”。

  逐漸的,意識到自身局限的西醫學,也在不斷修改自己,以“前列腺炎”為例,罹患者習慣和化驗指標中的白細胞較勁,即便已經癥狀全無,但殘余的白細胞卻被他們認定是疾病未愈的證據,為此憂心忡忡。事實上,對“前列腺炎”的國際診斷標準,已經把病人的感覺放在第一位,白細胞的多少,被認定和病情的輕重無直接關系。


  相比這些科學的硬指標,中醫很軟,中醫看病始終在意的是病人的感受,相信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身體狀況,即便你的化驗指標沒發現“貧血”,但只要屬于中醫的“血虛”,就值得用黃芪當歸之類的補氣養血,因為非此,病人會覺得疲乏、頭暈、手腳冰涼。


  中醫一直有“胃喜為補“的說辭,意思是:吃進去之后身體不覺得難受的東西,就是你需要的或者說能接受的,其實就是尊重身體的真實感受。事實也如此,一個脾胃虛寒的人,不可能喜歡生吃梨或者蘿卜的,他肯定懷念姜湯入胃的暖意;一個胃火熾盛到口干煩熱的人,也會本能地畏懼一直嗜好的“麻辣燙”。


  從這個意義上說,爭論“醫學是不是科學”,遠沒有爭論“科學是不是看了清世界”,更有價值,后者就是前者的答案,也是我舍不得把醫學歸為科學的原因,不是不舍得醫學,而是不舍得生了病的人,作為他們生命唯一救贖的醫學,怎么能板起科學的生硬面孔,從溫軟的人性中撕裂、分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