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故事092大橫:大便雙調

【byb.cn 人體管道工】上回書我們說到了足太陰脾經的第14穴腹結,它對因結腸蠕動無力造成的便秘,有很好的療效。今天,我們繼續沿脾經的循行路線前行,解讀其第15穴大橫,它對便秘和腹瀉具有雙重調節作用,咱們還是先來說文解字~~!

一、被橫亙的氣血
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也。
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
大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云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大橫。
為啥叫大橫呢?大家看看這個位置就明白了。


這個位置剛好在肚臍眼一線,胃經要穴天樞的旁邊,也就是我們平常系腰帶的位置。如果從解剖學上看,它和腹結穴一樣,還是在結腸上。
我們平常系的腰帶,就像一個水壩橫亙在肚臍一線,往這一橫,是不是大量的氣血就會在此匯聚呢?久而久之,匯聚的氣血量足夠多了,就是“大”,腰帶往這一橫,就是“橫”,故名大橫。“大”是因為“橫”造成的,同時“橫”進一步成就了“大”。想想我們在手背扎點滴輸液時,是不是要在小臂上扎一條繃帶啊,這條繃帶一扎,血液就被截流了,手背上的靜脈血管也就突顯出來便于扎針,這和我們在腰間系一條皮帶的效果類似,只不過,皮帶束的沒有那么緊罷了。
我們搜索別有病針灸穴位庫發現,以“大”字命名的穴位,共涉及7條經絡的13個穴位:
胃經:大巨、大迎
脾經:大都、大橫、大包
膀胱經:大杼、大腸俞
腎經:大鐘、大赫
心包經:大陵
肝經:大敦
督脈:大椎
經外奇穴上肢部:大骨空
經過歸納總結,我們發現,凡是以“大”字命名的穴位,必定經水足,都是重要的穴位。并且,尤以脾經的“大”穴最多。
而以“橫”命名的穴位,則只有兩個,即脾經:大橫和腎經:橫骨,而符合命名規則的,則只有大橫穴一個,可則在361個穴位中,以“橫”命名的穴位還是很罕見了。
健康一線解讀大橫穴
二、足太陰脾與陰維脈的交匯穴
陰維脈,奇經八脈之一。陰維,既陰維脈。同陰蹺、陽蹺、陽維、帶脈、沖脈、督脈、任脈八條普通經脈構成小周天。

“維”者系也,陰維脈與六陰脈相聯系,維系諸陰經。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筑賓穴,沿腿股內側并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
《素問·刺腰痛論》:“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滿,心痛”。
陰維脈有病時,有心痛的癥狀。《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
(《難經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根據經文所言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陰維陽維之脈有對人體全身氣血的維絡作用,其特點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
溢,是滿溢的溢,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是滿溢外流的氣血。
蓄,是儲蓄的蓄,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儲蓄之狀。
環流,指物質循人體的各個不同層次循環流動。
灌溉,指物質對它部輸送。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及其特性作如下的歸納:
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人體各經滿溢外流的氣血,陰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水液,陽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氣體,水液和氣體在陰陽維脈中是存儲之狀。
而在三焦內部,各個臟器外溢的水液它會因三焦包膜的約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內,這樣,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三焦內的水液會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達到了腹部內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則循腹部的內外通孔溢向體表,而本穴正是三焦與體表相通的通孔,故體內三焦中的水液會流向本穴的體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我們在已經解讀過的穴位中,脾經上的沖門、府舍穴,都同時與肝經、陰維脈交會,都是三經交會穴。而大橫穴同樣也與陰維交會。交會穴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所處的位置上,它就好比處于交通要道的交叉路口上,路口疏通好了,各條路都通暢。
三、大便雙調
我們在解讀腹結穴時,強調了其所在位置是在結腸上,所以,當結腸蠕動慢的時候,就會導致便秘的發生。而大橫穴,同樣也是處在結腸上,因而刺激它,也有助于加強結腸的蠕動,改善便秘的情況。
我們知道,凡事都是有度,結腸蠕動慢會便秘,那蠕動過快會怎么樣呢?有時就會引起腹瀉了。西醫認為腹瀉多是因為細菌感染引起的。但有些情況,即使沒有受到細菌感染,也會同樣引起腹瀉,比如受寒了......
而大橫穴所處的位置的特殊性,匯聚了大量的氣血,刺激它,有助于對氣血進行重新調配(氣血既不能過足,也不能氣血不夠,需要合理調配),既不能讓結腸蠕動過慢,也不能過快,適度為宜,所以,它可以對便秘和腹瀉起到一個雙重調節作用,這點和腹結穴是一樣的,只不過腹結位置更靠下,尤其是左側的腹結穴,更靠近乙狀結腸、直腸,所以,對便秘的刺激作用更大一些罷了,這和大腸經上的二間、三間穴對便秘腹瀉的雙重調節作用類似。
四、功效和主治
【功效】
轉運脾經水濕
【主治】
泄瀉,便秘,腹痛
五、總結
1、被橫亙的氣血
2、足太陰脾和陰維脈的交會穴
3、對便秘和腹瀉有雙重調節作用
這正是:肚皮橫亙一水壩,調節上下經水大,便秘腹瀉雙調節,大橫一穴絕不差!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