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非要“炸”死張悟本們?

[網友] 作者 :XJ 日期:2010-6-7 08:58
【分頁導航】
據媒體報道:美國醫療成本是美國經濟的大問題,美國2007年醫療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2%。據估算,美國在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總共存在80萬億到120萬億美元的缺口,而且該數字在以每年2萬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這筆錢,大多數要落在企業經營成本上面。
正是早已經看到了美國醫療體制的弊端,坎貝爾教授在奧巴馬上任之初,就給他寫過一封信,力陳“吃”的問題。(此信來源于互聯網)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作者坎貝爾教授(資料圖)
柯林·坎貝爾博士給奧巴馬的薦言
親愛的總統先生:由于顯而易見的原因,我聽說,讓我們痛苦不堪的衛生保健支出問題目前不在政府的關注范圍之內。但是,我也聽說大選后,這個問題還會再次重提,我希望如此。
我們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不開始嚴肅思考根本的變革,它只會越發嚴重。總統先生,我還不完全確認你的身份(不確定誰會獲勝),但沒關系,因為我對該問題提議的解決方案完全是兩黨中立的。但是,奧巴馬先生,我注意到,您,而不是其他參加初選的候選人,和我提議的解決方案最接近。您促進衛生保健改革,鼓勵使用新技術,提高預防和慢性病管理服務,努力形成更全面更能負擔的醫療保險。我也很喜歡您的觀點:衛生保健是一項基本權益。雖然我有點不確定您計劃的細節,我還是很喜歡您的大方向。
我幾乎不抱希望的是:任何其它的衛生保健計劃能夠做最重要的事——確實使盡可能多的人增進健康,以節省開支。那些計劃僅僅談論誰付帳單,或者誰有權享有醫療保險。有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些計劃沒有認真考慮對人民健康最有幫助的一個因素,那就是營養。當我們真正理解(營養),并正確實行,那么在醫學范圍內,沒有其它任何東西能象營養一樣,保持健康,防御疾病。這幾乎比任何人知道的,都更有深刻而廣泛的意義。
我在營養學上的科學研究和教育生涯始于50年前,后來多在康奈爾大學進行。運用我們及他人的實驗研究,我現在對營養的理解與當初受到的教育和早期我對學生的教育大相徑庭。我說的是進食完整,少加工的植物性食物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營養利益。
當我在農場擠牛奶的時候,以及做博士論文研究的時候,強調多進食蛋白質,特別是美其名曰"高質量"的動物性蛋白的營養價值,我現在的觀點已經很大不同。我們的研究幾乎全部由納稅人的錢資助,結果發表在同行評審的雜志上,現在已經出版成書,也是我觀點的基礎。
加上我在食物和健康政策發展專家組的經驗,我也對為何此訊息不為公眾所聞有了相當的了解。這個格外重要的訊息不為公眾所知,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這很可悲,人們成千上萬地死。我估計,每天至少2000美國人受不必要的的痛苦,以及因損害的健康而早死。特別令人煩心的是,我是如此清晰地知道這條被忽略的訊息,其真實性及影響在實驗室和醫生的診所實踐中都得到證實。運用這條訊息,我的同事朋友能治愈——是的,治愈——晚期的疾病,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多是II型但甚至可以挽回I型的)以及很多其它的不那么嚴重的病痛。健康利益的列表繼續增長著,其中很多是嚴重性質的疾病.
我一直很苦惱:關于食物和健康,我們已經知道了足夠多的知識,可以納入我們的衛生保健體系。但是我們沒有,醫生根本沒有接受營養學的培訓,一點都沒有。相反,培訓他們運用藥物和療程作為健康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運用食物作為醫療的主要手段。基于營養和基于藥物的健康策略已經被完全分離了。
藥物作用是生物學目標性(治療)的,是與事物的自然秩序相違背的。營養卻是在生物學上更全面的,支持事物的自然秩序。藥物策略依賴于少數人獲取資本的欲望,營養策略則決定于大眾獲得健康的需要。我的內疚越來越強烈,因為我不斷看到有人忍受不必要的痛苦,僅僅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我還感到難過,因為我知道:一個基于藥物高度資本化的體系,實在是忽略了營養學的科學證據,這樣會形成并鼓勵一個自私而昂貴的衛生保健體系。
我們能做的更好,好的多。我設想的國有醫療保健體系和現行的制度相比,更為廉價,方便,有效,經濟。這既非強制性的,亦非無法實現。它的格局在于基層,因為它鼓勵,獎勵那些為自己健康負責的人。我對這個計劃有信心,因為它包括——依次是——意識,經驗,便利,動機和可支付性。這每一部分都對目前衛生保健體系危機的解決極為重要。如果政府愿意停止滿足法人社團群體的私利,這個解決方案就有可能。這樣,才能給人們提供客觀有益的訊息。是改變的時候了,真正的改變才有用。
分頁導航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網友]花溪:傾訴 讓咽痛消失06-09
- [網友]花溪:油拔排毒的具體方法02-23
- [網友]花溪:讓我們一起做油拔02-16
- [網友]花溪:糖尿病人的食譜07-10
- [網友]花溪:老公降糖記07-01
- [網友]宇峰:驚竦-竟從膝蓋里拔出...10-20
- [網友]花溪:節后的深度灌腸效果驚...10-14
- [網友]印善:體會春三月的"發陳"05-21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