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信:針灸治五類病有優勢

[人物] 作者 :byb.cn 日期:2022-6-2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見效快速明顯 少有不良反應 成本相對低廉 針灸治五類病有優勢
針灸治病四大優勢
針灸是世界上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醫療方法之一,也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前,治病主要靠“一針二灸三吃藥(中藥)”。針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用石頭、木棍等物體,摩擦、按揉身體來減輕疼痛。春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標志著較為成熟的針灸理論體系形成,其《靈樞》部分又稱為《針經》,介紹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把針灸治療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西晉時期成書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將針灸推向了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極大提升了針灸的國際影響力。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將“針灸銅人”作為國禮贈送給世界衛生組織,這對針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研究表明,針灸可以刺激周圍神經的反射,將感覺信息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然后激活周圍自主神經通路,并最終調節生理功能。劉長信表示,與其他療法相比,針灸有四大優勢:
要更好更快地走向全球
目前,針刺療法是全球使用最多的中醫藥療法。世界針灸協會聯合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球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將針刺療法用于臨床;在聯合國的192個成員國中,178個具有針刺療法實踐,其中59個有針刺療法組織。以美國為例,1975年就成立了第一所針灸學校;2018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法案,將針灸列入替代性療法,表明針灸療法已逐漸進入美國的主流醫學體系;截至2018年,美國有近3.8萬名持牌針灸師。
不過,劉長信表示:“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針灸并未站在‘舞臺中央’,只是其他療法的補充和替代手段。”他認為,目前有三大問題阻礙了針灸更好、更快地走向全球。
海外立法問題亟待解決。海外很多地區的相關醫療法制不完善,針灸從業者的稱謂和執業范圍不統一,針灸師認證流程不規范,導致國際針灸師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此外,只有少數醫療保健系統將針灸納入臨床實踐指南和國家健康保險。
國際化標準有待完善。不少針灸術語具有強烈的中國、中醫特色,包括穴位名詞足三里、氣海等,以及針灸手法里的補瀉候氣、子午流注等。如果將這些術語直譯出來,會喪失針灸背后的中醫傳統文化內涵。我國針灸標準化制定滯后的問題突出,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經穴部位》以及《耳穴名稱與部位》等,都是首先由國外提出,我國才緊隨其后跟著研究。
治病機制亟待深入研究。針灸由傳統的中醫學理論指導,其抽象化概念使西方醫學對針灸產生質疑。時代在發展,我們應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嘗試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深層次剖析針灸的作用機制,完善針灸理論體系,提高現代醫學對針灸的認可度。
五類病推薦針灸
針對針灸優勢病種的討論,實際上由來已久。世界衛生組織曾多次組織專家討論“針灸能治什么病”,并在1979年底發布了針灸能夠治療的43種疾病名單,1996年這個名單擴增至64種,2002年進一步擴到91種,同時還有16種值得試用針灸的疾病。
針灸相關研究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針灸治病的可靠證據也越來越多。就拿最具臨床價值的隨機對照試驗來說,1975年以來已發表1萬多項,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針灸隨機對照研究發表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國內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增長了10倍以上,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收錄的相關研究也在20年間增長了4倍。201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劉煒宏教授總結了這些研究,發現至少有68種病證是針灸的優勢病種,即與中西藥物、現代康復等被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相比,針灸對這些病證的治療更具優勢。綜合起來,主要包含以下五大類:
1.疼痛性疾病,以頭痛、三叉神經痛、痛經、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骨性關節炎、帶狀皰疹為代表。
2.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腦卒中及其并發癥為代表,還包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尿失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
3.精神、認知、情感性疾病,如抑郁癥、癡呆、失眠、焦慮等。
4.免疫內分泌障礙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等。
5.一些內臟疾病,包括胃炎、多囊卵巢綜合征、前列腺疾病、視神經萎縮、耳鳴等。
不過,劉長信強調:“所謂優勢病種,是相較而言的,并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比較雙方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針灸治療某些病,現在是優勢的不等于將來還是優勢。舉例來講,對于臨床中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抗菌藥物早已是公認的明確有效手段,因此針灸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繼承好傳統中醫的思想理念,更應該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新的理論體系。”比如近年來,針灸在改善惡性腫瘤相關癥狀、提高癌癥晚期患者生存質量方面逐漸受到關注;一些現代科學技術已應用于傳統針刺的臨床,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穴位注射、腧穴藥物貼敷、腧穴磁療及紅外線等,可以幫助提高療效。此外,在遵循原有的中醫針灸理論同時,現代針灸也要與西醫文化相融合,注重腧穴的解剖部位、經絡與神經系統的密切聯系等。
劉長信指出,針灸是一種通過刺激人體體表特殊位置來激發自身調節機制,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治療方式,只要人的調節機能還存在,它就能夠治療各種疾病。當然,治療效果有所不同,這與具體病證的情況、病人體質、醫生治療經驗密切相關。最后劉長信提示,對患者而言,為避免發生斷針等意外事件,建議盡量選擇正規醫院針灸。過度饑餓、疲勞者應在進食、休息后再行針刺,否則容易暈針。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疼痛科主任醫師 劉長信
本報記者 董長喜《生命時報》 2022-06-10 第1613期 第24版
針灸治病四大優勢
針灸是世界上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醫療方法之一,也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前,治病主要靠“一針二灸三吃藥(中藥)”。針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用石頭、木棍等物體,摩擦、按揉身體來減輕疼痛。春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標志著較為成熟的針灸理論體系形成,其《靈樞》部分又稱為《針經》,介紹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把針灸治療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西晉時期成書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將針灸推向了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極大提升了針灸的國際影響力。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將“針灸銅人”作為國禮贈送給世界衛生組織,這對針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研究表明,針灸可以刺激周圍神經的反射,將感覺信息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然后激活周圍自主神經通路,并最終調節生理功能。劉長信表示,與其他療法相比,針灸有四大優勢:
1.療效優勢。對于優勢病種,針灸見效快,療效明顯,甚至“一針見效”,且適宜病證廣泛。
2.安全優勢。與藥物治療相比,針灸療法無毒,極少有不良反應。針灸屬于微創介入療法,除了針刺、放血等略有損傷的技術外,像溫和灸、刮痧、拔罐、耳穴貼壓等技術,都十分安全可靠,已成為人們日常保健常用方法。
3.技術優勢。針灸技術容易掌握、操作簡便,易于大規模推廣。
4.經濟優勢。針灸的治療成本相對低廉。劉長信說:“在醫院各科室里,針灸科消耗醫療資源少、獲得的療效高,是投入產出比極高的醫療方法。”
要更好更快地走向全球
目前,針刺療法是全球使用最多的中醫藥療法。世界針灸協會聯合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球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將針刺療法用于臨床;在聯合國的192個成員國中,178個具有針刺療法實踐,其中59個有針刺療法組織。以美國為例,1975年就成立了第一所針灸學校;2018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法案,將針灸列入替代性療法,表明針灸療法已逐漸進入美國的主流醫學體系;截至2018年,美國有近3.8萬名持牌針灸師。
不過,劉長信表示:“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針灸并未站在‘舞臺中央’,只是其他療法的補充和替代手段。”他認為,目前有三大問題阻礙了針灸更好、更快地走向全球。
海外立法問題亟待解決。海外很多地區的相關醫療法制不完善,針灸從業者的稱謂和執業范圍不統一,針灸師認證流程不規范,導致國際針灸師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此外,只有少數醫療保健系統將針灸納入臨床實踐指南和國家健康保險。
國際化標準有待完善。不少針灸術語具有強烈的中國、中醫特色,包括穴位名詞足三里、氣海等,以及針灸手法里的補瀉候氣、子午流注等。如果將這些術語直譯出來,會喪失針灸背后的中醫傳統文化內涵。我國針灸標準化制定滯后的問題突出,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經穴部位》以及《耳穴名稱與部位》等,都是首先由國外提出,我國才緊隨其后跟著研究。
治病機制亟待深入研究。針灸由傳統的中醫學理論指導,其抽象化概念使西方醫學對針灸產生質疑。時代在發展,我們應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嘗試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深層次剖析針灸的作用機制,完善針灸理論體系,提高現代醫學對針灸的認可度。
五類病推薦針灸
針對針灸優勢病種的討論,實際上由來已久。世界衛生組織曾多次組織專家討論“針灸能治什么病”,并在1979年底發布了針灸能夠治療的43種疾病名單,1996年這個名單擴增至64種,2002年進一步擴到91種,同時還有16種值得試用針灸的疾病。
針灸相關研究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針灸治病的可靠證據也越來越多。就拿最具臨床價值的隨機對照試驗來說,1975年以來已發表1萬多項,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針灸隨機對照研究發表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國內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增長了10倍以上,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收錄的相關研究也在20年間增長了4倍。201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劉煒宏教授總結了這些研究,發現至少有68種病證是針灸的優勢病種,即與中西藥物、現代康復等被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相比,針灸對這些病證的治療更具優勢。綜合起來,主要包含以下五大類:
1.疼痛性疾病,以頭痛、三叉神經痛、痛經、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骨性關節炎、帶狀皰疹為代表。
2.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腦卒中及其并發癥為代表,還包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尿失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
3.精神、認知、情感性疾病,如抑郁癥、癡呆、失眠、焦慮等。
4.免疫內分泌障礙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等。
5.一些內臟疾病,包括胃炎、多囊卵巢綜合征、前列腺疾病、視神經萎縮、耳鳴等。
不過,劉長信強調:“所謂優勢病種,是相較而言的,并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比較雙方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針灸治療某些病,現在是優勢的不等于將來還是優勢。舉例來講,對于臨床中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抗菌藥物早已是公認的明確有效手段,因此針灸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繼承好傳統中醫的思想理念,更應該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新的理論體系。”比如近年來,針灸在改善惡性腫瘤相關癥狀、提高癌癥晚期患者生存質量方面逐漸受到關注;一些現代科學技術已應用于傳統針刺的臨床,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穴位注射、腧穴藥物貼敷、腧穴磁療及紅外線等,可以幫助提高療效。此外,在遵循原有的中醫針灸理論同時,現代針灸也要與西醫文化相融合,注重腧穴的解剖部位、經絡與神經系統的密切聯系等。
劉長信指出,針灸是一種通過刺激人體體表特殊位置來激發自身調節機制,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治療方式,只要人的調節機能還存在,它就能夠治療各種疾病。當然,治療效果有所不同,這與具體病證的情況、病人體質、醫生治療經驗密切相關。最后劉長信提示,對患者而言,為避免發生斷針等意外事件,建議盡量選擇正規醫院針灸。過度饑餓、疲勞者應在進食、休息后再行針刺,否則容易暈針。
有關【劉長信】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最新文章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