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斗士:現代人該如何抗癌養生?

?
【byb.cn】?(摘自:新浪新聞中心)更重要是,養生之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努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
?
從張悟本到李一再到馬悅凌,養生導師一個一個地倒下,已經被西醫逼到養生領域的中醫無異又被火上澆油烤了一把。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那么一部分人,放棄了西醫手術、放療、化療的“老三篇”,以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治愈了癌癥,獲得了新生以及長壽。比如前文提到的老布、潘肖玨、黑劍等人。
?
也許他們的事例還不具有普遍意義,也許仍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從周刊記者多方采訪綜合來看,他們踐行的養生之道卻又是值得玩味和借鑒的。
?
現代人到底該如何抗癌、養生?且看抗癌斗士、老中醫如何解釋。
潘肖玨教授治癌共有三種兵器:月見草油,硒(硒抗癌的原理就是“抗氧化”,它能夠清除過剩的氧)和改善酸性體質。
?
當下有個科學數據不容懷疑:酸性體質不一定患癌;但是癌癥病人卻百分之百是酸性體質!由此看來,徹底改善體液酸化的狀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健康人體,血液的pH值恒定在7.35-7.45的弱堿性范圍中。很多酸性體質的人,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pH值每下降0.1,胰島素的功能就下降30%。pH值低于7時會產生重大疾病。
?
國內外科學家目前的共識是,百病皆從“酸化”始,像癌癥、痛風、消化道潰瘍、頑固性便秘、高血壓、糖尿病……都和體質酸化關系密切,酸性體質甚至會損傷孩子的智力。英國牛津大學曾經對42位兒童做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大腦皮層的堿性越強,智商越高。反之則智商越低。但酸性體質是可以改變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多食果蔬類的堿性食品,必要時可以補充一些甲殼素(醫學名幾丁聚糖)或小蘇打。
?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或者說更為重要的致癌原因是人經常處于負面情緒中。相關臨床研究證實,憂郁、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悲哀似乎是惡性腫瘤的前兆,而且多發生在惡性腫瘤起病前一年左右。國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惡性腫瘤病人65%在發病前一年間多次有過焦慮、失望、悲傷和抑郁情緒。
?
心理因素為何能引起癌癥的發生呢?根據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緒能對機體免疫機能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功能。在健康人的體內,雖然正常細胞也存在著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的可能,但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在這些細胞增殖之前,及時地將它們破壞和消滅。但是,如果人的情緒或其他心理因素長期不好,則會降低體內的免疫功能,從而喪失對癌細胞的“監管”功能。
?
為此,潘肖玨提出了一個最新的觀點:空腹力提升免疫力,適度的饑餓很重要。
?
人的身體只有在饑餓的情況下,吞噬細胞才會出來活動,吸附人體的毒素。“就像家里養的貓,你若喂飽了,它就不逮老鼠了?!彼岢隽巳N途徑來實踐自己的空腹力,一是半日斷食法,即三餐中有一餐不吃主食。曾經古人推崇的“過午(下午3點)不食”如今已不適合現代人,但可以早餐的時候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第二種方法是,三餐都吃六七分飽;第三種是,晚飯少吃。(潘父也曾經有過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不能手術而只能回家靜養,十幾年后心電圖檢查正常。潘父的經驗之一即為此。)
?
潘肖玨說:“對于上班族來說,只吃果蔬的早飯還可以吃點饅頭加個水煮蛋,中午就應該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晚上則可以以碳水化合物為主?!?/p>
?
潘肖玨推崇的養生抗癌還有一招是“一針二炙三推拿”的經絡療法。自稱對能量醫學越來越有興趣的她認為,這恰恰能極大地提升人體的自愈力。而針灸推拿,從人體的經絡穴位入手,這種物理療法,綠色、低碳。尤其是溫針灸,具有很好的養生效果?!?/p>
?
“在我看來,全世界治療癌癥的醫學有兩派,鷹派和鴿派。鷹派,注重的是疾病,是那個局部的病變:而鴿派,注重的是生這個疾病的人,評估的是病人的整體狀態。所以,二者的治療風格也大相徑庭:前者霸道,以趕盡殺絕癌細胞為目的;而后者王道,以扶正來驅邪。現在,我們普遍看到的癌癥治療,是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自身的免疫系統也被摧毀了。結果這些人不是死于癌癥,而是死于過度治療后的并發癥?!迸诵かk表示她更傾向于鴿派,“對待癌癥細胞,不要那么敵視,而是讓它休眠,贏得時間,加速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與它和平對話,讓它改邪歸正,變成好孩子,這是完全能做到的”,她說,“在美國,這叫做‘免疫編輯’,也是科學家最近新研究出來的。”
?
潘肖玨特別指出,養生也好,抗癌也罷,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堅持這副藥,其實是很苦的”,但是“你要知道,沒有時間堅持,就會有時間生病”。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