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斗士:現代人該如何抗癌養生?

?
出身中醫世家的“鐵桿”中醫彭堅指出,潘肖玨教授把對待癌癥的做法分成“鷹派”、“鴿派”,這個比喻很有意思。實際上,“鷹派”在近現代醫學領域中,已經統治了一百多年,“鴿派”的觀點則剛剛冒頭,甚至還談不上所謂“派”,“鴿派”的觀點在人群中還得不到廣泛的認同,特別在中國,甚至被視作“海外奇談”。
?
近代醫學一直是“鷹派”當家,“對抗治療”是近代醫學的主要手段。不但是對待癌癥,對待所有病原微生物所導致的疾病,西醫一概是以“殺死”、“消滅”、“除惡務盡”作為治病的終極目標。
?
發現是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用磺胺、抗生素殺死它;發現是細胞增生變異引起的癌癥,用手術割除、用放化療殺死它;發現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想殺死病毒,但因為目前還沒有發明出有效殺死病毒的藥物,只能用免疫制劑來預防。
?
所以一遇到“甲流”這樣的并非嚴重的病毒性疾病,一旦發生,現代醫學也感到神經緊張。人文學者王一方(北京大學教授,原上海少兒出版社社長)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是一種典型的‘戰爭模式’,有‘敵人’,有‘殺傷性武器’,有‘戰場’,有‘戰斗’,把治療關系定格成對抗關系,藥物手冊里有許多類藥物都以‘抗××’命名,如抗生素、抗寄生蟲藥、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抗過敏藥、抗貧血藥,連維生素C都曾叫‘抗壞血酸劑’。其實,維生素類是營養要素,補充型的治療思路,而非對抗型思路。從醫學人文的角度看,‘戰爭模式’的治療觀容易產生兩種迷失,一是把病人當‘敵人’,把疾病與生命混為一談,抗生素的攝入不僅殺死致病的細菌,作為代價,也殺死了正常的菌落,使體內菌群生態發生傾斜,同時,抑制體內免疫功能,中間代謝物還可能引發免疫反應。二是確立了外在干預(涉)占主導的治療觀念。”
?
人類與癌癥斗爭了幾千年,現代科學的進步使得人們對戰勝癌癥充滿了信心。美國政府在1960年曾經提出兩項宏偉的計劃,一個是“阿波羅工程”,一個是克服癌癥。在1969年,不到十年工夫,人類就實現了登月的夢想,而癌癥不僅沒有攻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居疾病譜的前列。
?
差不多一個世紀以來,手術、放療、化療,成為治療癌癥的三大法寶,目的都是殺死癌細胞,至今為止,還是這“老三篇”,這些方法實際效果如何呢?美國聞名遐邇的醫學家,《細胞的禮贊》作者劉易斯·托馬斯說,“在癌癥治療中所做的很多事情:手術、放射和化療,都屬于半拉子技術。因為這些措施都是指向也已形成的癌細胞,而不是針對細胞轉變成贅生物的機理”,而另外一個學者哈定博士的調查報告更加直言不諱:“那些不治療者比治療者生存的希望要大!”接受治療的中晚期癌癥患者,不僅要承擔高昂的費用,治療的過程極其痛苦,而且治愈的幾率極小。
?
這種嚴酷的現實使得西方在對待癌癥的觀點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把癌癥當做敵人,“與癌共生”開始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這種觀點是有事實根據的:第一,每個健康的人每天都在產生一定數量的癌細胞,只要免疫系統健全,這些癌細胞隨生隨滅,就不會聚集成癌腫,換言之,人與癌細胞始終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下。第二,許多享有高齡的人在死后的解剖發現,他們生前都有癌癥,是帶癌生存了許多年,但在世時不知道患了癌癥,更沒有進行治療。第三,很多患晚期癌癥的病人,放棄手術、放化療,以良好的心態、積極的措施對待自己的疾病,通過自然療法、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最終獲得了痊愈。所有這些事實證明:其實人體存在著一種自愈機制,醫生以及病人自己所做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設法調動自身的自然療能,來戰勝疾病。作為醫生,不應當依仗現代技術,過度干預和過分治療,以免對身體造成“醫源性疾病(傷害)”,作為患者,應當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癌癥,不必“談癌色變”,“大部分癌癥患者是被自己嚇死的”,說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在西方,目前醫學界廣泛宣傳“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告訴病人不必恐懼。對待65歲以上的晚期癌癥患者,一般不再進行手術、放化療,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但給以精神慰藉、止痛藥和其他對癥治療的藥物,使他們有尊嚴地活著和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與癌共存”的新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之后,從1995年開始,美國的癌癥死亡率開始下降,而且逐年下降。
?
西方在對待癌癥方面觀念的轉變,已由“對抗”變為“對話”,這個轉變對醫學乃至于對科學而言,意義重大。如果說在醫學界存在著“鷹派”和“鴿派”之分的話,那么中醫則整體屬于“鴿派”。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學,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外科手術”這一種治療手段,不以“對抗治療”作為治病理念,而以“養生防病”、“扶正祛邪”、“調節平衡”、“卻病延年”作為治療疾病和保護健康的總原則,即使是對待癌細胞、病毒、細菌這些“致病元兇”,也不是“趕盡殺絕”,而是通過“扶正祛邪”、“軟堅散結”等方法,或“給邪以出路”,或使癌腫消散于無形,這樣就減輕了藥物對人體的損傷,避免了病毒、細菌為逃脫藥物的攻擊而產生變異、釋放更多的毒素來傷害人體。
?
然而在中國,“鴿派”的觀點遠沒有獲得人們的共識和推廣,至少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人們過分相信現代醫學技術,以為癌癥只要進行了手術、放化療后,就可以獲得痊愈,或延緩生命。2、中國人講究孝道,父母患了癌癥,子女不忍心不盡力救治,哪怕傾家蕩產也愿意,他們并不知道其實很多情況下的治療是雪上加霜、增加痛苦。此外,具有宗教情結的中國人不多,對死亡的恐懼比其他許多民族要強烈,即使病入膏肓也不惜代價期望挽回生命。3、醫院一方面是迫于世俗的壓力,出于無奈,一方面是受到利益的驅動,不惜過分治療、過分用藥,用最好的儀器檢測,用最昂貴的進口藥,上演著一部又一部“真實的謊言”。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