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抗擊癌癥中國幾乎全面潰敗

抗擊癌癥中國幾乎全面潰敗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8-8-13 09:35
【分頁導航】


??????? 新橋村和淮河流域其他一些村莊的癌癥問題,僅僅是中國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一個縮影


■新橋村之殤

?

??????? 江蘇省金湖縣地處淮河流域下游。相當一部分淮河水經過該縣境內的三河,最后匯入長江。

??????? 金湖縣環境監測站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淮河流域中上游的污染,對金湖縣影響非常大。每當洪澤湖泄洪時,三河水質就會變得很差。當地人戲稱此地為“聚污盆”。在三河河畔,有一個村莊名為陳橋鎮新橋村。50歲的董振蘭是該村村民。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平靜而恬淡。

??????? 女兒出嫁后,她和丈夫萬松廷守著家里的三畝田地,每畝地每年大概掙上幾百元錢。丈夫有時出去打打零工,一天可以掙上40元。然而,兩年前,突如其來的癌癥徹底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董振蘭在治療闌尾炎的過程中,不幸被檢查出患有直腸癌。 董振蘭告訴《財經》記者,她至今還刻骨銘心地記得拿到診斷通知時一剎那的惶恐。丈夫失聲痛哭,她也不由得落淚,同時哽咽著安慰丈夫:“我們有多少錢治多少病,我不會怨你的。” 病痛的劇烈折磨,是健康人無法想象的。她回憶說,病情嚴重的時候,她往往疼得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 讓她更加難以入睡的,是沉重的醫療開支。

??????? 一次手術,加上三次化療,就花掉了夫妻倆3萬多元。雖然董振蘭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由于覆蓋項目和報銷比例有限,只報銷了4500多元,夫婦倆至今仍欠著2萬多元的債務。對于這個已經陷入困頓的家庭而言,這筆債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現在董振蘭基本上干不了什么活,需要丈夫來照顧她,因此丈夫也不得不放棄一些打零工的機會。 當醫生建議董振蘭再做兩次化療的時候,她拒絕了。董振蘭說:“我們已經借了這么多錢,不好意思再找親友借錢了。” 目前,在整個新橋村,除了董振蘭,還有25位癌癥患者。在這個并不富裕的村莊,他們的命運軌跡也大抵相似。 這還不包括已經被癌癥奪走生命的。僅2007一年,在2000多人口的新橋村,共有15位村民去世,其中竟然有10人死于癌癥——

梁書軍,49歲,賁門癌;

曹翠英,52歲,食管癌;

王世英,57歲,食管癌;

萬德蘭,61歲,腦癌;

王興華,63歲,肺癌;

萬成芬,67歲,肝癌;

王玉蘭,72歲,肝癌;

劉興英,78歲,胃癌;

趙可珍,81歲,食管癌;

梁兆娥,85歲,子宮頸癌。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死亡名單。


■癌癥高發與環境污染關聯

??????? 對于癌癥陰影,已經在該地行醫近30年的新橋衛生服務站的李書叢也有著親身的體會。在他的印象中,村民中死于癌癥的,一年比一年多,而且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年輕。

??????? 直到最近幾年,村里才開展了死亡登記工作。登記資料顯示,過去六年中,新橋村先后有97人去世,其中死于癌癥的多達54人,超過了一半。而在整個中國農村地區,癌癥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 由于新橋村緊靠著三河,村民長期以來飲用的淺層井水早已污染。直到今年,村民才有望從正在施工的農村改水工程中受益,喝上自來水。

??????? 2002年,金湖縣陳橋鎮新農中學的語文教師劉奎曾經組織約100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開展過《水資源與癌癥》的社會實踐活動。 劉奎對《財經》記者解釋說,他發現自己生活的地方癌癥病人逐漸多了起來,懷疑與水污染存在關聯,就希望孩子們都來關注身邊的環境健康問題。當然,師生們這種簡單的實踐活動,根本無法解開籠罩在癌癥與水污染之間的復雜關系,也難以引起社會和政府層面的關注。

??????? 2004年,媒體集中報道了淮河流域的一些“癌癥村”之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批示,要求“對淮河流域腫瘤高發問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那么,新橋村一帶是否真的存在癌癥高發?從科學研究上來講,這需要時間。通常需要對數以萬計的人口進行持續多年的觀察,才能確認某個地區是否屬于癌癥高發。或許,新橋村兩千多人的樣本數量偏少。但研究人員在淮河流域進行的初步調查,已經證實了部分“癌癥村”的存在。

???????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對《財經》記者透露,位于淮河流域上中游的河南省沈丘縣、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等地區,其癌癥死亡率已經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從淮河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消化系統腫瘤的死亡率呈現出梯度上升趨勢,下游一些地區又比上中游地區“高出很大一截”。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可能加劇了癌癥發病的增長勢頭。

??????? 當然,癌癥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要想厘清淮河流域局部地區癌癥高發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具體關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長期以來衛生部門和環保部門的各自為戰,以及系統監測數據的缺失,更是增加了解析的難度。

??????? 目前,衛生部和環境保護部聯合開展的淮河流域癌癥綜合防治項目,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將對包括金湖縣在內的重點地區的環境和癌癥狀況進行長期的系統監測。項目負責人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教授對《財經》記者表示,希望到明年,可以先拿出一些比較明確的結論。由于人體受環境影響后發生惡性腫瘤的病程較長,通常需要一二十年以上的時間,而出生缺陷發生的時間相對較短,且更為敏感,因此,項目還同時啟動了出生缺陷監測。

??????? 金湖縣婦幼保健所所長何艾芹告訴《財經》記者,該縣過去只是簡單地匯總上報的出生缺陷數據;今年啟動監測以后,將保證無遺漏,并登記詳細的個案信息。從某種程度上講,新橋村和淮河流域其他一些村莊的癌癥問題,僅僅是中國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一個縮影。


林州抗癌樣本


??????? 在“紅旗渠之鄉”,食管癌防治的戰爭仍在繼續.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姚村鎮的林州市食管癌醫院,前身不過是一家鄉鎮衛生院——姚村衛生院。但它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食管癌患者。

??????? 幾個月前,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農民李如剛就在這家醫院接受了食管癌治療,全部花費為1萬元出頭。今年6月27日,他再次來到姚村,接受復查。“這是我們老百姓自己的醫院。”李如剛對《財經》記者說,“如果去北京的大醫院,估計起碼得花四五萬。”即使在很多同行眼中,這家鄉鎮衛生院也頗值得信賴。如今,醫院每年要給約1500名食管癌患者施行手術,同時給一些患者施行放療和化療。這些患者中,90%以上都是外地人。其中,僅業務院長焦廣根一個人,每年就要給600多位食管癌患者做手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北京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每年的食管癌手術也不過數百例。

??????? 治療費用的高低,是患者尤其是農村患者選擇醫院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等大醫院,癌癥手術之后通常使用一次性吻合器,病人需要為此額外支付數千元。焦廣根及其同事,在手術后基本上都采用成本極低的手工縫合。

??????? 在焦廣根看來,手工縫合不僅給患者降低了治療費用,還可大大減少吻合口狹窄、返流性食管炎等并發癥,其效果優于一次性吻合器。他對《財經》記者說:“就算是不花錢,我也不想用一次性吻合器。很多手術的基本功還是需要的,如果只會操作機器,還算是大夫嗎?” 這家鄉鎮衛生院的食管癌治療水平,與國內很多大醫院相比大概也并不遜色,其名聲甚至遠播海外。伊朗德黑蘭大學國家腫瘤治療中心就曾派出兩批醫生到姚村學習;焦廣根和同事宋金祥還于2006年前往伊朗,在這個腫瘤中心開展了示范手術。

??????? 當然,來到林州的食管癌患者,在姚村之外還有兩個同樣不錯的選擇:位于市區的林州市腫瘤醫院和林州市人民醫院。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同慶村的李孝安,就陪著岳父住進了林州市腫瘤醫院。 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告訴《財經》記者,這三家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人數相差不多,加起來每年約有5000人。


■“不走的醫療隊”

?

??????? 林州的食管癌治療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首先得感謝北京醫療隊。1957年,林縣(林州的原稱)縣委書記楊貴在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上說,林縣“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食管癌特別多。楊貴的發言被會議簡報收錄,引起了時任總理周恩來的注意。正是這位楊貴,后來帶領林縣群眾開鑿了著名的“紅旗渠”,解決了“水不通”的問題。次年,中國醫科院日壇醫院(腫瘤醫院前身)剛成立,院長李冰就接到周恩來交待的一個任務:到林縣了解當地的食管癌情況。

??????? 林縣的見聞,讓北京的專家們感到極度震撼。在病情嚴重的村莊,幾乎家家都有人患上被稱為“吃不下病”的食管癌;有時竟會碰到一個村莊有幾戶人家在同一天出殯,而且都是死于食管癌的悲慘景象。“文革”開始后,一群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被下放到條件艱苦的林縣,他們在林縣自發地開展食管癌的流行病學調查。不僅如此,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等機構的專家——他們被稱為“北京醫療隊”,還多次來到林縣,研究林縣食管癌高發的原因。

??????? 隨著飲水和食物中的亞硝胺等因素,被懷疑與食管癌發病有關,預防食管癌的各種措施也相繼開展。例如,林縣通過統一供應水庫水和機井水,統一消毒,逐步取代以前的旱井水、池水和紅旗渠水,使許多村莊喝上了清潔的飲用水。在“北京醫療隊”的幫助下,林縣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防癌網絡,形成了政府主導、專家引路和群眾參與的局面。“北京醫療隊”還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技術隊伍。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告訴《財經》記者,他就從長期蹲點林州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王國清教授等專家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而1985年畢業于洛陽醫學專科學校的焦廣根,也從“北京醫療隊”那里獲益良多。目前在林州市食管癌醫院(姚村衛生院)廣泛應用的手工縫合術,即來源于焦廣根與王國清的合作。如今,“北京醫療隊”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長期駐守林州,但他們已經在當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新的探索

?

??????? 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林州的食管癌防控工作,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陷入低谷。地方政府不僅中斷了對于食管癌防控的支持,甚至一度擔心食管癌防控會影響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在這個階段,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通過與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開展合作,靠著國際合作經費,才勉強維系了在林縣農村進行的食管癌研究。

??????? 無論如何,多年的努力已經開始顯現成效。今年4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記者會上,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齊小秋特意提到,林州的食管癌死亡率由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十萬分之一百五十下降到目前的十萬分之四十。

??????? 不過,與十萬分之十五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林州的食管癌死亡率仍然偏高,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早診早治,則是林州重新拾回的“法寶”之一。實際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河南醫科大學沈瓊教授就發明了一種簡單的食管癌診斷技術。這種被稱為“細胞拉網”的技術,是把一個表面纏有棉線的氣球囊放進食管,充氣后再拉出來,通過其粗糙表面帶出的食管細胞,來檢查是否發生癌變。借助“細胞拉網”,當時食管癌篩查曾在林縣全面展開。如今已經86歲的郭玉庭老人,就是在30多年前被查出早期食管癌,并接受了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王國清教授施行的手術。如今,林州又開始恢復食管癌的篩查工作。當然,主要的篩查設備已經升級成了胃鏡。

??????? 2005年9月的一天,林州市合澗鎮辛安村67歲的村民楊雙科參加了林州市腫瘤醫院組織的免費篩查;檢查出早期食管癌以后,楊雙科很快接受手術。近三年過去了,老人看上去仍非常硬朗。今年6月23日,林州市河順鎮河順村64歲的婦女李便的也被查出早期食管癌。兩天后,她就住進了林州市腫瘤醫院。李便的看上去不太緊張。她告訴《財經》記者,由于發現得早,心理壓力小得多;此外,根據林州市衛生局的規定,當地食管癌手術治療費用不能超過8000元,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報銷4500元。加上其他一些優惠措施,李便的自己需要支付的費用,估計不到2000元。

??????? 林州是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最早的試點地區之一,具體執行項目的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對《財經》記者表示,過去三年來,已經篩查了6000多名40歲至69歲的正常人,發現約100例病人,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他解釋說,對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其五年生存率僅為30%多;而對于早期食管癌患者,則可以達到80%以上。

??????? 然而,讓劉志才心情沉重的是,由于之前早診早治的長期缺位,像楊雙科和李便的這樣的早期患者,目前只占很少一部分;林州市這幾家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約95%都屬于晚期。因此,今后政府應該加大投入,以便在適齡的全人群中開展早診早治。 林州市食管癌醫院業務院長焦廣根甚至告訴《財經》記者,就算沒有政府經費支持,其所在的食管癌醫院也想在鄰近一些村子進行免費篩查。 “這樣的話,早期病人可以花更少的錢,得到更為有效的治療;而病人活得更久,對醫院也是一種廣告。”他對《財經》記者解釋說。在這個“紅旗渠之鄉”,食管癌防治的戰爭仍在繼續。而無論成敗如何,對于中國對抗癌癥的道路選擇,都將是一筆難得的遺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