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網友>> 磊:北漂實習記④老要張狂少要穩

磊:北漂實習記④老要張狂少要穩

byb.cn
[網友] 作者 :管理員 日期:2013-7-31 08:12
【分頁導航】
 

 

"張狂”解釋為:猖狂、輕狂、瘋狂、囂張等意義。"穩”:顧名思義就是穩重、平穩的意思。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不少人可能會覺得這句話稍顯矛盾。

 

一般都認為,人老了就應是穩重、踏實的,能反映老年人狀態的詞有"人老珠黃、老態龍鐘、老謀深算”等,這些關聯詞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張狂二字沾上邊。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隨著人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人和事務有了深刻的認識,遇事有其章法,能夠做到深思熟慮,做事不沖動、不情緒化。但凡事都是相對的,老人在成熟穩重的同時,卻缺少了年輕人所具有的激情和魄力,穩重有余,魄力不足。人上了年紀以后,判斷力和思考力也會隨之下降,有些老人還會出現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的現象,這些都是過度穩重保守所引起的。

 

《黃帝內經》中講到:"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這幾句說明男子后半生生理變化,男子到四十歲以后陽氣就開始變得衰弱了,心氣和腎氣也開始不足了,對很多新鮮事物會抱有沒意思、無所謂的狀態,提不起精神。很多人覺得老年人固執,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畏手畏腳,其實導致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是心氣和腎氣不足了,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得從補益心腎二氣入手。

 

在補益和鼓舞心腎二氣后,生理上的改變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很多人表面看著很偏執不盡人意,其實全是病給鬧的,消除病因后人自然也就回歸正常了。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這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帶領大部隊出門打獵,從側面去解釋其實也是蘇軾自我鼓舞心氣的一種方式。

 

人老年老之后,不能一直待在家里,要經常出去走走,多參加社交活動,生活變得充實、快樂也是增補心氣的好方法。凡事還要因人而異,若年老腎氣衰微還是盡量以靜養為主,再去折騰只會折壽。

 

和老年人相反,年輕人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激情活力無限,但少不經事,對事物的認知度較低,缺乏對形勢和局面穩重思考和判斷,做事易情緒化。年輕人陽氣足,有活力有朝氣是好事,但過度就會被人看作是不成熟、不穩重的行為。社會是個大染缸,什么樣人都有,在未看清人和事物之前,說話和做事穩重一些能給人留下印象,同時,還能減少或降低出錯的幾率。

 

這里說的年輕要穩重,而不是讓年輕人刻意去"裝沉穩”。一個人的穩重與成熟,與個人閱歷、學識、年齡、性格都很大的關聯,在把握和保持沉穩的同時,重點是自己也要覺得舒服,要為自己而活,千萬不要年紀輕輕就搞得自己暮氣沉沉的。

 

徐叔說,老要張狂少要穩,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而說的是一種狀態。他說,中醫之所以被稱之為中醫,不只因為它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和”的醫學,是"不偏不倚”的醫學,是"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的醫學,這才是中醫的真正含意,這才是中醫的精髓。

 

具體到做人和做事,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對于老年人來說,自身陽氣衰退了,看著活力不足了,干事沒有沖勁了,此時"老要長狂”,不是說老年人做起事來了顯得無法無天,而是指,老年人,應該通過自身的身心調理,以達到提升自己陽氣的目的,這樣,才可老當益壯,才可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雄心,這種張狂,是由內而外發出的,是身心健康的一種表現。

 

而對于年青人來說,本身陽氣就很足,干活自然也有沖勁,但做事就容易犯急躁和沖動的毛病,此時做事應該慢三分,思考一下,只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

 

這正是,老年人陽氣弱,要提升;年青人陽氣足,要打壓。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以此達到一個平衡點,這正是中醫的根本追求。

  

在徐叔的指導之下,我也正慢慢學習和了解到更多關于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以后有了新心得再與大家分享!上文是我對此句話的感悟,有不對之處還懇請指正,隨時可在論壇下方留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