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內經.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

【byb.cn XJ】寒熱,即發熱惡寒。本篇是指由外邪引起以發熱惡寒為主要表現的各種證候。因為篇首即討論邪氣在皮、在骨、在肌等寒熱證的癥狀及針刺方法,所以篇名"寒熱病"。正如名·馬蒔《靈樞注證發微》所云:"篇內所論諸證,不止寒熱,然首節所論在寒熱,故名篇。"

一、介紹了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以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二、討論了天牖五部的五個腧穴的部位和主治。
三、敘述了齲齒、熱厥、寒厥等病癥的治療方法。
四、指出四時針刺取穴的常規。
五、說明身體五個重要部位患癰疽病的不良預后。
六、指出誤用針刺的危害性。
【原文】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后,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點評】
①嬰筋,頸側之筋,相當于胸鎖乳突肌之前緣部。
【全文翻譯】
皮寒熱病的表現為,皮膚疼痛甚至不能接近席子,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肺病寒熱,故津液無以輸布,而毛發焦黃,鼻中干燥,汗不能出。治療時應瀉足太陽之絡以去表熱,兼補手太陰。肌寒熱病,表現為肌肉痛,毛發焦且口唇干裂,無汗。治療時取足太陽經所在部位穴位以除其瘀血,再補足太陰經,達到出汗而愈的效果。
骨寒熱病表現為病人焦慮不安,汗大出不止。如果牙齒尚未枯槁,說明陰氣尚存,治療可取足少陰經在陰股部位的絡脈;若是牙齒已經枯槁了,就是死證,無法救治了。骨厥病也是這樣來判斷的。骨痹病,全身關節活動不自如,而且關節疼痛,汗出如注,心煩意亂。治療應補三陰經。
受傷,出血較多,又受了風寒外邪,心中有一種像從高處墮下的感覺,四肢松散無力,這種病名為體惰。治療應取病人小腹之下的三結交處。三結交就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在臍下三寸處相交的關元穴。厥痹,是厥逆之氣由下上行至腹部。治療應該取陰經或陽經的絡脈,根據主要的病證,以瀉陽經補陰經為原則進行治療。
頸部兩側的動脈是人迎脈。人迎脈上的穴位名.為人迎,屬于足陽明經,位置在頸部兩側的筋脈之前。嬰筋的后面是手陽明經的穴位,名為扶突。手陽明經之后是手少陽經的穴位,名為天牖。再后面是足太陽經的穴位,名為天柱。腋下的動脈是手太陰經的腧穴,名為天府。
陽熱邪氣上逆于陽經,會出現頭痛,胸中滿悶、呼吸不利的癥狀,治療應取人迎穴。突然失音,喉舌強硬,應針刺扶突穴并點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聾,經氣蒙蔽不通,耳失聰、目不明,治療取天牖穴。突然發生筋脈拘攣、癲癇、眩暈,兩足軟弱不能站立的,取天柱穴。突然患熱病,胸腹氣機上逆,肝肺二經火邪相搏,致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攏在其四周,因此稱為天牖五部。
手陽明大腸經進入顴部而遍絡齒齦的一支,穴名叫大迎,所以治療下齲齒應取大迎穴。惡寒的當用補法,不惡寒的用瀉法。足太陽膀胱經入于顴部而遍絡齒齦的一支,穴名為角孫,治療上齲齒應取角孫穴,也可取鼻與顴之前的穴位治療。剛得病的時候脈象充盈,應當用瀉法,脈象虛弱就用補法。另一種說法,也可以取鼻外側的穴位治療,在患病初期的時候,要遵循邪盛則瀉,氣虛則補的原則。足陽明經脈循鼻的兩側行于面部,其穴名為懸顱,經脈下行聯屬于口,上行的部分進入對側的目本之中,因此頭痛引動腮部疼痛的,治療時可以根據情況取懸顱穴,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否則便會加重病情。足太陽經通過項部的玉枕穴進入腦室,直接連屬于目本,名為眼系,頭目疼痛的應在項中兩條筋之間取玉枕穴進行治療,這條經脈由項進入腦,分別連屬于陰蹺、陽蹺二脈,這兩條脈陰陽相交,陽氣入而陰氣出,陰陽氣交于目銳眥,陽氣過盛時則兩目張而不合,陰氣盛時則兩目合而不張。
治療熱厥病應取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針刺時應留針一段時間;治療寒厥病應取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也應該留針較長時間。舌縱緩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煩悶的,是腎陰不足的表現,應針刺足少陰腎經。畏寒戰栗,兩頜鼓動,汗不得出,腹部脹滿,胸脘煩悶,是肺氣不足之證,治療應取手太陰肺經。在進行針刺治療時,屬于虛證的,應該補養其正氣,屬于實證的,應該祛除其邪氣。四季針刺的規律是,春季刺絡脈,夏季刺分肉、腠理間,秋季刺氣口,冬季刺經脈,一年四季的針刺治療,各自以季節、時令為取穴的標準,不能混淆。刺絡脈間的穴位可以治皮膚病,刺分腠之間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氣口的穴位可治筋脈的病,刺經脈的輸穴可以治骨髓、五臟的病。
人身有五處重要的部位一是伏兔;二是小腿;三是背部;四是背部與五臟有密切關系的腧穴所居的部位;五是項部。這五個部位如果發生癰疽就很難治愈了。癰疽之類的病如果是從手臂發生的,就先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治療,汗出而熱散,病可得解;病從頭面發生的,可以先取頸項部的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針刺治療,汗出而愈;如果是從足脛部發生的,就先取足陽明胃經的輸穴,汗出而愈。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可以發汗,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也能發汗。由于陰陽二氣的相互制約,因此,若是取陰經發汗而又出汗過多的,可以取陽經穴位來止汗;若是取陽經穴位發汗而汗出過多的,可以取陰經的穴位來止汗。
針刺不當,其害處主要有以下幾種:已經達到了針刺治療的效果而仍留針不去的,就會導致人身精氣的耗損;針刺時還沒有刺中疾病就立即出針的,會使邪氣聚而不散。精氣耗散過多會使病情加重,形體贏瘦;邪氣聚而不散則易引起癰瘍。
【總結】
人是一個恒溫的動物,腋下的溫度保持在36-37度之間,或高或低,都屬于病態。因此,寒熱病,一直是醫生們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通常情況下,人體都會因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侵擾而導致患病。就拿風寒感冒來說,人體最初受寒時,會出現打冷戰,皮肉痛,無汗等癥狀,正如"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所述。但過了一段時間,人則可能會感覺高熱,實際上,這種高熱是人體的一種排寒的正常表現。此時,如果我們借助一切食物,比如服用生姜、紅糖水、胡椒粉、蔥白熱水后,會使得人體汗毛孔張開,人體順勢將體內的寒,通過汗液排出體外,這樣,人體的溫度就慢慢恢復到正常的水平。
但我們有一些人,對此現象不甚了解,忙用退燒藥,將人體本來的排寒的進程人為中斷了。久而久之,有時人可能暫時好了,但體內的寒卻并沒有完全排出。日積月累,這些排不出去的寒,就會導致經絡堵塞,影響氣血運行,從而導致各種慢性病癥的產生。因此,對于寒熱病,我們千萬要引起重視,最好盡可能將侵入我們體內的"六淫"逼出體外,以免引起經絡堵塞。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泄之,虛者補之,這就是中醫治病的指導思想,就是將過盛與不足的狀態,中和調整為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寒熱病也不例外。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