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園園為生子棄化療到底值不值?

【byb.cn 】(來源:南方日報)2014年12月12日,最引人關注的新聞,不是"雙12",而是患癌的鄭州電視臺美女主播邱園園懷孕后放棄化療,生下寶寶百天后因癌細胞擴散而去世的消息。
背景事件
在一次初期孕檢中,邱園園被查出患上了惡性腫瘤,而且是中晚期。但她堅持要生下寶寶,于是決定放棄化療,選擇保守治療,勉強維持,任由癌細胞在自己體內擴散,最終撒手人寰。
消息一出,不少網友因邱園園為孩子所做的偉大犧牲而感動,也有專業人士表示,妊娠期不能化療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女性懷孕的年齡推遲,妊娠期癌癥的發生率隨著某些年齡相關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的增高而升高。妊娠期間最常診斷的癌癥是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那么,妊娠期癌癥患者到底能不能化療呢?
支持方
化療藥物毒性強,對胎兒危害大
妊娠期的女性往往備受呵護,在這種情況下,妊娠期化療自然被老百姓視為洪水猛獸。網絡上,不少身為人母者對邱園園生前的選擇表示支持,比如有網友感言"于大多數女人而言,孩子勝過一切,勝過老公的疼愛和自己的生命。誰也不愿意把幼小的生命扼殺在手術室里。"山東新浪微博認證為"皮科醫生劉光金"表示:"母愛是偉大的。沒有孩子的人不了解母親的感受,我理解這位母親。向她致敬。"
在醫學研究領域,確實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內容。加拿大婦產科學會官方指南《癌癥化療與妊娠》中指出,雖然在妊娠期間手術通常是安全的,但是有關細胞毒性藥物安全性的信息很少,而它們常常是癌癥最佳治療所需的。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在動物中都可致畸,至于在人身上是否也都致畸,許多化療藥物還是未知數。妊娠早期的化療可能增加自發性流產、胎兒死亡和重大先天畸形的風險。致畸效應取決于化療藥物的劑量、給藥時間和累積暴露。胎兒畸形受暴露時孕周的影響,最易感的階段是第2-8周,即器官發生期。在器官發生后,眼睛、耳朵、牙齒、上腭、外生殖器、造血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仍然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數據顯示,妊娠中期和晚期給予化療藥與重大先天畸形尚無關聯,但可能增加胎兒宮內生長受限、低出生體重和死胎的風險。
有專家表示,從媒體報道可看出:邱園園懷孕后才檢查出癌癥的,可見孕前健康體檢很重要。懷孕期間的激素變化對癌癥的發生、發展都由一定促進作用,譬如乳腺癌,妊娠期患者比非妊娠期患者的死亡率要高。
反對方
妊娠期并非絕對不能化療
女主播不幸去世的消息一出街,醫生紛紛通過微博呼吁,大家不要因此誤解妊娠期不能化療。"妊娠期,并非絕對不能化療,或者說并非‘母子不能兼顧‘,這取決于懷孕的周數、腫瘤的類型和化療的藥物。"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治醫師彭澎指出。
彭澎在博文中指出:懷孕的孕周是母親可否化療的一個重要因素。早孕期,尤其孕8-12周以前,胎兒處于器官分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如果化療常常胎兒要發生流產,或者需要人工將胎兒流產后再采取化療措施。到了晚孕期,胎兒器官分化完成,這時候采取化療相對比較安全。也可以將胎兒提前娩出后再進行化療。
化療藥物的選擇是孕婦能不能化療的又一關鍵因素。彭澎介紹,化療藥種類很多,根據致畸能力的大小分為高危藥物(比如MTX)、低危藥物(5-FU)和不詳(如紫杉醇)幾類。如果孕婦需要接受的是低危藥物化療,那么結合孕周是可以考慮實施的。如果采用高危藥物,那么可以找找有沒有低危藥物來替代。總之,有些藥物對胎兒影響并不大,應該考慮及時使用。
2014年歐洲醫學腫瘤學大會發表的數據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度過孕早期后,胎兒子宮內暴露于化療似乎是安全的。其中,比利時魯汶大學醫院首席研究員 Frederic Amant博士指出:關于化療管理風險的擔憂不應該成為終止妊娠,延遲母親的癌癥治療,或過早分娩胎兒的原因。
新浪微博認證身份為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醫生的"燒傷超人阿寶"就此事件發文表示,妊娠女性和胎兒之間,存在一個醫學上稱為胎盤屏障的結構。母體與胎兒之間,除了必須的營養和氧氣等物資交換外,各自循環系統相對獨立。由于胎盤屏障的阻隔,很多藥物無法進入胎兒體內發揮作用,還有些藥物能夠少量進入,但由于濃度大大降低,也未必對胎兒造成損傷。
除了國外的數據,國內媒體也曾報道過少數成功案例。其中一則的主人公是來自內蒙古烏海市的王偉紅女士。經過北京婦產醫院專家的反復研究,在尊重患者想要孩子的強烈意愿的基礎上,王女士先是懷著身孕接受了切除囊腫的手術,然后在化療過程中盡量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同時她還堅持不用任何減少痛苦的輔助藥物,最終成功產下健康的嬰兒。
記者點評
母親的健康應優先考慮
妊娠期發現癌癥,不僅對患者和家屬,對醫生來說也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醫學對該領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比如癌癥治療通常是多種藥物治療方案中共同給予,難以估計每種單獨藥物的潛在致畸作用。同時也缺乏對后代的長期隨訪數據(如,大多數報道只涉及2歲以下嬰兒)。妊娠是否腫瘤患者化療的絕對禁忌,現在還不好說。妊娠期間診斷出癌癥的女性應當由多學科團隊來共同處理,包括腫瘤學家、血液病學家、圍產學家、家庭醫生、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等等。妊娠期間最佳處理方案,應當平衡母親和胎兒的風險。大多數權威都一致認為母親的健康優先考慮。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