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大病17個月后回京返工作崗位

【byb.cn 】(來源:新京報 虎嗅網)時隔17個月,從淋巴癌里康復了的李開復現身北京。2月13日,他正式返工創新工場,應了名字里那個“復”字。但遵醫囑,每周只能工作2~3天。

在臺灣養病一年多的李開復病情好轉回京。2月13日下午,李開復在其北四環的別墅里接見少數媒體,講述自己和淋巴癌做斗爭的這17個月,以及未來創新工場的發展方向,并表示自己不會因病退休。
可階段性工作
2月12日,李開復返回北京。2月13日上午,李開復現身創新工場,并做公開演講。下午返回其北四環的家里,接受少數媒體采訪。
李開復穿著黑色西裝、粉色襯衣,依然很健談,氣色看上去也不錯,并沒有想象中癌癥病人的憔悴神態。但因舟車勞頓,略顯疲態。
李開復說,最近兩次體檢的結果良好,淋巴腫瘤已不明顯。醫生現在已經允許他階段性地恢復工作,“但如果生活方式不及格,病情可能會復發,所以我現在所有的生活都要經過策劃。”
李開復表示,此次患病讓自己很有感觸,“過去的生活方式不及格,有錯誤的自信。”“比如以前覺得身體好,經常加班到深夜,半夜會爬起來回郵件,早上照樣八九點起床開會。”李開復說,現在他絕對不會這樣了,一定會強制自己保證每天七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每周3-4個小時的運動時間。
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表示,在醫生的允許下,開復在春節前回到北京辦公室看望創業小伙伴們。但醫生特別提醒:化療雖然有效,但是癌癥并未治愈,必須持續溫和治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壓力。
不會因病退休
李開復說,有些人生了病會出家退隱,我還是要在醫生的囑咐下,在創新工場幫助創業者。
李開復透露,未來創新工場將和徐小平、蔡文勝旗下基金結盟,推出創新工場2.0產品,更好地展開早期創業投資。“我回來是想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就此退休。”
創新工場是中國最早一批早期創業投資項目。據介紹,所謂的創新工場2.0模式,創新公司團隊會將更多的資源開放給其他早期創業投資者、甚至第一代創業者和機構,在整個產業鏈環節對創業者進行扶持。
“會更加接近美國的硅谷模式。”王肇輝表示,春節過后會對媒體詳細介紹創新工場未來投資方向和發展模式。據悉,醫療領域的創業也是目前創新工作重點投資領域。
2013年9月5日,李開復通過微博確認自己患有淋巴癌,腹部有多處腫瘤,得病原因是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以及壓力過大導致。但李開復在臺灣期間仍不忘工作,病中仍堅持每周都參加創新工場的電話會議。
李開復表示,今后自己會在北京、臺灣、美國辦公,每周工作2-3天。
有關李開復與媒體見面的一些細節,可以參看下面這篇報復
以下是虎嗅根據與李開復的面對面采訪,整理出的他想說的話:
★關于生病
2013年9月,對創新工場的40多個團隊成員來說,李開復消失了4天。電話不接,Email不回。到第五天在視頻電話上看見這位工場導師時,導師神情輕松地告訴他們,自己罹患了淋巴癌,4期,20多個腫瘤。
17個月后,回憶起那一幕,導師承認自己是在強顏歡笑:“何必讓他們擔心,但我自己非常絕望。雖然醫生跟我說4期并不嚴重,但你知道,病人這時候都會把醫生的話理解成安慰。”
李開復說,自己第一反應是,遺囑好久沒有更新了。他去找自己的律師。按照臺灣的立遺囑規矩,律師要求他自己把遺囑手抄了4份,提及的相關人都要一一列出姓名、出身年月、身份證號。“我的遺囑每份有6頁長,太太怎么樣,哥哥姐姐孩子怎么樣,一一寫了6變遍。那個時候心情是最絕望的。”
但隨后自己查資料、理解病情的過程中,他慢慢擺正了心態,一邊配合診治,一邊把自己腫瘤的各項參數、“總共加起來有幾公斤”都研究了個遍。
雖然還每周不落的跟創新工場開視頻例會、項目評審會,但他的時間也慢慢從工作中剝離。開始有大量時間可以看書,《西藏生死書》也在他的書單里。
受心態所影響,他看了二三十本宗教類書籍,想從信仰層面理解自己為什么被選中;看了四五十本健康養生的書,來理解、調理自己的病情。但虎嗅問到這期間他所看過的最奇怪的書是什么,李開復跟創新工場的聯合創始人王肇輝對視了一眼,“不能說”。
★關于三觀的變化
在休整的17個月的后半年里,隨著病情的穩定,他有更多的時間去體味生活。他強迫自己每天睡7個半小時;每周至少3到4小時的運動時間,自己慢慢爬陽明山;陪年逾九旬的母親吃飯;陪女兒申請大學、策劃攝影展。
“對人生,最大的心態變化當然是健康。健康不及格可能就沒有人生了。”
他去一個朋友家玩,從進門開始就贊嘆連連。
“你家的桂花好香!”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你家的布置好漂亮!”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你家的躺椅看著真舒服,真想躺一躺。”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是重新裝修了吧?”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我第一次去他家是在Google的時候,第二、第三次去是在工場的時候。人家的家一直沒變,但我腦子里都是工作工作,對那些美好的東西根本視而不見。”17個月后的李開復說。
“生病讓你真正意識得到眾生平等。”李開復說,“以前我的信念基本就是我的書名,最大化影響力、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但病中回顧,他發現這里面有陷阱:功利。
“如果最大化影響力,那是不是只幫最聰明的人?只投最成功的公司?只跟最頂尖的媒體聊天?發微博只看轉發數、評論數?”
在病中,他每周刻意花幾個小時,跟找得到自己、希望獲取建議的年輕人聊天。而這些人,用他以前的標準來看,往往是沒什么投資價值、未必優秀的。他曾因此吝于投入時間。
★關于返工
每周2到3天的工作量,完全不是生病前的李開復的風格。以前的他看見自己日程表上有一分鐘的空檔,都會問責秘書。而現在,他決定放平心態,做那些對自己壓力不太大、又能更有效增值的事情:
比如,創新工場的戰略方向制定與調整,為特別的崗位補充人手,對外面向媒體、投資人;
比如,在美國尋找好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
比如,給規模在50人以上的稍大創業公司提出戰略上的建議和幫扶。
在養病期間,李開復跟徐小平、蔡文勝數次深度的溝通了“早期投資者如何幫扶創業者”這個議題。而創新工場在節后也會宣布跟徐小平的真格基金、蔡文勝建立深度合作,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幫扶創業者。
“早期投資里,有的個人天使往往有特別垂直、特別專業的行業知識,但不全面”創新工場的聯合創始人汪華說,“創新工場做了四五年的早期孵化,積累了很多的能力。加上徐小平、蔡文勝,我們其實投了數百家創業公司,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創業者群體。如何把我們積累的知識開放給群體、回歸創業環境、批量的幫助更多人,這個是我們聯手想要做的。”
這會是等回了李開復的創新工場,第一個大動作。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