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人物>> 何裕民:為何醫師得癌死得更快

何裕民:為何醫師得癌死得更快

byb.cn
[人物] 作者 :byb.cn 日期:2015-6-16 00:01

    【byb.cn 】(來源:何裕民博客)醫生自己生了癌,生存下去的可能大大低于百姓(特別是西醫師),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2010年上半年接連發生在上海和臺灣的兩件悲傷的事,可以作為腳注。

  該年春節后不久,上海最著名的肝膽專科醫院,某位40多歲且頗有聲譽的臨床醫生,在為別人肝區查體時,彎腰偶爾發現自己肝區有輕微不適,一檢查,確診為肝癌。馬上住本院治療,就一個多月,他走了!這個醫生聲譽挺不錯的,我的很多患者都熟悉、喜歡他。聽說他走了,唏噓不已,傷感萬千!


  同年3月份,臺灣某大學醫學院的一位38歲的醫學博士、副教授,肝膽腫瘤外科大夫,也是在給人做手術時感到自己肝區有輕微不適,確診為肝癌。趕緊治療,也只生存了一個多月。


  通常,一般人患肝癌被發現后,特別是首發癥狀是肝區輕微不適的,至少可以活上3~6個月,那是最起碼的。但他們都只活了一個多月,就走了! 這類事件的屢屢發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


  三年前,無錫一位和我同齡的女主任醫生來找我。輪到看她之前,我就發現她眼睛紅腫。輪到就診了,還沒有開口說話,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哭了好久,才平靜下來!說萬萬沒想到:“我自己是兢兢業業的醫生,沒想到會生這樣的病?”


  原來,她患的是肝臟膽管癌,首發癥狀是黃疸,求治時已經做了手術。整個求診過程中仍啼哭不止!我大聲喝道:“你如此狀態,怎么給他人看病!”她才停止哭泣。我說:“你這個病,又不是太危險(因為手術做得不錯),如此狀態,怎么面對他人呢?”她一個勁地說:“我后悔啊!我不該啊!我怎么這么糊涂啊!”即使后面復診,開始一年內也老是這個樣子,情緒比常人更差。而且,醫生患了癌,情緒往往遠較一般民眾為差!

  現在,已經三年多了,她總算情緒穩定了,癌癥也可以說基本康復了。


  為什么醫生本人生了癌,死得更快,最難治,原因很多:


  其中緣由之一,醫生往往以健康呵護者的身份出現。現在自己都生了癌,一定會自然聯想到自己作為醫生的徹底失敗!甚至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全盤否定!“我這樣行醫多年的人,居然自己都沒法管好自己!不是害人害己嗎?”如此自我否定性的精神狀態,確實無法幫助他們很好地從癌癥陰影中走出。


  緣由之二,大多數醫生都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更容易生癌,這已是定論(后面章節將展開討論)。完美主義者更無法接受自己在這問題上犯低級錯誤。門診時常有醫生一遍遍地對我說:“我這個人怎么會生癌?”其實,生癌不是犯錯,而只是生物學上的一種必然性而已。因此,盡管他們近水樓臺,治療方便,但這類完美主義心結(特別是認知上嚴重偏差,行為上拒絕),絕不利于康復。


  緣由之三,較常人更甚的恐懼感。由于他們往往已到中年,臨床看多了因為癌癥等帶來的痛苦及死亡。因此,醫生自己生了病(包括其他慢性病),常較普通人更為恐懼。他們看到的只是那些痛苦而常常纏住醫院的患者。康復而瀟灑活著了的,離他們的視野較遠。因此,負面(特別是恐懼)情緒常死纏著他們。


  緣由之四,賭徒心理嚴重。醫生見多了,各種療法利弊得失常都了然于胸,因此寧可賭一把的人不少。而且,往往是排斥本專業的。最多見的是,內科大夫排斥化療的。好幾位西醫大夫見我第一句話就是:“我堅決不考慮化療。”而且,沒有理由(其中有一位甚至被人認出他是肺科腫瘤專家,對其他患者他強烈主張化療一次不能少,必須足量,足夠療程。而自己則拒絕化療)。其實,漢堡埃盆朵大學醫院(Universit tsklinikum Hamburg-Eppendorf,UKE)就有過這么一次調查,臨床要試用一種新的肺癌化療藥。有人對腫瘤科醫生做了專項調查:問題是“萬一你自己得了肺癌,你會參加這項研究嗎?”79位接受調查的腫瘤科醫生,有64位表示拒絕。他們認為這些化療藥毒性太高,療效并不確切。因為醫生更多地了解利弊,故寧可不用,賭一把。


  上述這些都是重要緣由,但并非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認為,醫生更容易囿于舊的思維模式,才是問題的又一主因。

  今天,絕大多數西醫生都是受主流的生物醫學模式熏陶成長起來的。這種醫學模式認定人就是個生物體,說簡單點:人就像搭積木一樣,10大系統(或11大系統)通過積木一樣堆成人體;內在雖有聯系,但只不過是線性的;醫生能做的,就像修機器一樣,某個地方壞了修一修。因此,醫學越來越向縱深發展,就越來越局限化、細致化。研究者之所以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中容易取得些許成績,主要在于深入細致鉆研這一塊,有可能把細節搞清楚,那至少這個難題基本解決了。因此,醫生不會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看得很重。因為,在這個小圈子里他已經透徹地了解了。


  癌癥卻不然。癌癥無法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來解釋。它本身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同為一種癌癥,往往又是多因多果的,非線性因果關聯的。進化醫學家認為它是遺傳產物,和進化失序有關;環境學家認為是環境激素或污染導致了它的肆虐;偏重于研究代謝的醫學家則認為是代謝產物堆積導致癌變……諸多解釋,莫衷一是。因此,盡管在基因研究中人們已取得了無數成果(見諸已發表的天文數量級論文),但整體上的認識還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且殘缺的。


  人們已形成共識:癌癥本質上是生物體的內亂,多環節的機能失調,是一種慢性病。故好生加以治療調整,絕大多數患者是可以康復很好的。常人本身是張白紙,愿意接受這類更好的解釋,比較甄別后做出取舍,故相對從容得多!


  西醫生們原先有著固定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改變這模式,接受全新的,很難!在舊有框架內,他們(特別是專業醫生)沒法理解癌癥究竟是怎么回事,無法做出解釋。對他們來說,沒法解釋的,一定是無能為力的,故引起萬分恐懼!


  而癌癥只是慢性病的這些告誡,在生物醫學模式占主導的現代醫生腦海里,卻沒有立足的空間。他們仍把癌癥看作是真正的“惡魔”而不知所措。驚慌失措中意志喪失了!生存信心蕩然無存!故往往比常人死得更快。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