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關節炎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骨關節炎預防要趁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時值金秋,很多老人都會外出游玩,對于患有骨關節炎的老人,也不必“宅在家中”。專家提示,骨關節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治療可減輕疼痛,改善軀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和步行能力,并降低跌倒風險。
事件養護骨關節從30歲開始
(來源:健康時報網)關節酸脹、疼痛、僵硬,走路、上樓梯、下蹲等活動受限……骨關節炎正困擾著不少中老年人。《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指出,預計到2020年骨關節炎將成為第四大致殘性疾病。
事件類風濕因子陽性并非類風濕關節炎
(來源:長沙晚報)“醫生,我的手指關節疼痛好久了,是不是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呢?”近期的幾次寒潮,讓風濕科門診的病人多了起來。醫生提醒,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都有關節受累的表現,雖然名稱容易混淆但不是同一種病,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炎癥一般2至4周后消退,關節不留后遺癥。類風濕關節炎不可治愈,但可達標控制。
事件越休息腰越痛警惕患上脊柱關節炎
(來源:科技日報)長期腰痛,而且越是長時間靜止不動,疼痛越嚴重。專家提示,這可能不是機械性的腰肌勞損,而是脊柱關節炎,其屬于風濕免疫類疾病,以青壯年男性最為多發,極易被誤診、漏診。
事件穴位的故事285膝陽關:骨性關節炎

上回書,我們說到了足少陽膽經的32穴中瀆,它是治療膽結石的要穴。今天,我們繼續沿膽經的循行路線前行,解讀第33穴膝陽關,它對治療骨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咱們還是先來說文解字~~!
書評關節炎能預測天氣原來是這回事
(來源:北青報)相聲大師劉寶瑞的著名單口相聲《黃半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相聲中黃半仙能預測天氣的神技可把鄉親父老鎮住了。但凡他說第二天要下雨,那絕對不刮風,他說會放晴,轉過天絕對是大太陽。要說老天爺為啥這么給他面子,這還真得感謝他那個一變天就腿疼的老婆——一位“資深”關節炎患者。
事件世界關節炎日:類風濕關節炎
(來源:生命時報)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有一種疾病會讓關節畸形甚至喪失功能,并且病情易反復,讓患者痛苦不已,這就是類風濕關節炎。什么是類風濕關節炎?早期有哪些癥狀?又該如何預防呢?近日,人民網記者就此采訪了江蘇省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繆佳。
事件骨關節炎防治有個金字塔
(來源:生命時報)編者按:骨關節炎是一種影響中老人健康的常見慢病。據調查,我國癥狀性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8.1%,全國有過億人飽受骨關節炎病痛的折磨。有效緩解骨關節炎癥狀,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是醫患雙方共同的期盼。本期,兩位骨科專家給大家分享骨性關節炎的預防、診治等。
事件關節被定住警惕類風濕關節炎
(來源:北青報)您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躺了一宿早晨起來,或者維持一個姿勢時間久了,就感覺整個人被“定”住了,關節活動困難,慢慢才能緩過來。這種關節晨僵如果達到一定時間,很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事件關節里的炎癥高發點
(來源:生命時報)編者的話:《2021骨關節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骨關節問題已超過失眠、脫發、焦慮、肥胖,成為困擾國民健康的十大問題之首,并呈年輕化趨勢,90后甚至00后都開始逐漸受到關節不適的困擾,有些關節還成了受傷“重災區”。而要保護我們的關節,首先要全面了解它。
事件老人如何養出骨正筋柔
(來源:生命時報)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和殘疾率逐年上升,退行性骨關節病在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高達50%以上,80歲以上人群高達90%,約1.4億人口罹患退行性骨關節病。退行性骨關節病是導致活動功能障礙及致殘的主要病因,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老年人該如何養骨?本期,《生命時報》特邀湖南省名中醫、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盧敏教授詳細解答。
事件助骨關節炎患者順利過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一覺醒來,關節僵硬、腿伸不直是怎么回事?上下樓梯時,膝蓋隱隱作痛是為什么?一到寒冷天氣,關節為什么總是疼痛難忍……這些很可能是骨關節炎惹的禍。冬季是骨關節炎發病的高發季,骨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順利過冬?怎樣正確預防關節炎、養護關節?對此,專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事件眼睛紅了 竟是關節炎惹的禍
(來源:北青報)眼睛炎癥反反復復不去根,醫生竟然建議去風濕免疫科排查脊柱關節炎。這眼睛發炎礙著關節什么事兒了?怎么又跟脊柱扯上了關系?今天,風濕免疫科的醫生就來跟大家聊聊一種容易被誤診、漏診的脊柱關節炎,以及由它引起的眼疾。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