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書評>> 穴位的故事348下脘:消化不良

穴位的故事348下脘:消化不良

byb.cn
[書評] 作者 :人體管道工 日期:2022-7-25 00:01

  【byb.cn 人體管道工】上回書,我們說到了任脈的9穴水分,它有消除腹部水腫,排除水濕的功效。今天,我們繼續沿任脈的循行路線前行,解讀第10穴下脘,它是任脈治療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的著名“三脘”穴之一(下脘中脘上脘),和脾經交會,對消化不良有較好的療效,咱們還是先說文解字~!


byb.cn


一、下部的空腔

  ,下部也。

  ,空腔,空管也。

  下脘,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與下脘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皮側支。


byb.cn

byb.cn


byb.cn


  下脘穴的””,是一個位置概念,表明其所處相對位置在上腹部的下部;而脘,是胃脘之意,脘即指胃這個空腔。所以,如果比較清晰地標明其投影位置,應該是在幽門。


  我們搜索別有病網針灸穴位庫發現,帶“”字的穴位,共涉及14條經脈中的4條5個穴位,外加2個經外奇穴,它們分別是:

  大腸經:下廉
  胃經:下巨虛下關
  膀胱經:下髎
  經外奇穴背部:胃脘下俞下極俞
  任脈穴:下脘

  在十二正經+任督二脈中,所有的“”穴,都是一個相對概念,即有下就會有上,有下廉,就會有上廉;有下巨虛,就會有上巨虛;有下關,就會有上關;有下髎就會有上髎;有下脘就會有上脘,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還是很有意思的。


  而以“”命名的穴位,主要集中在任脈腹部這個位置的“三脘”(上脘中脘下脘)穴上,另外還有一個經外奇穴,在后背胃的投影位置,即胃脘下俞穴。


二、足太陰脾經+任脈的交會穴


  任脈與脾經交會于下脘穴。那什么是交會穴呢?就是一個穴位上,有超過一條以上的經絡經過,這個穴位就稱為交匯穴。如“三陰交”,這個穴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脾、肝、腎,三條陰經的交匯穴。那么人體上到底有多少個穴位具有同樣的功能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專業人員也不大清楚。經過我們統計,一共有89個穴位具有2條或以上的經絡通過。


三、消化不良


  很多人都有消化不良的問題,尤其是體形或胖或瘦,都與消化不良有關,表現為吃完飯后感覺頂、噯氣、打嗝、放屁等,這或多或少與食物在消化道,尤其是在胃中運行狀態不良有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刺激下脘穴,根據癥狀,可采用點按、刮痧、拔罐、艾灸等方法,以消除結節瘀滯點。


  下脘之所以有疏通胃脘管道的功能,大體有兩方面的原因:

  從解剖上看,它靠近幽門的位置,是通往十二指腸、小腸的重要關卡,胃將口腔咀嚼過的食物塊,在胃中通過消化液進行進一步加工變成食糜,經幽門向下輸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胃的功能表現不佳,食糜的顆粒就會不那么精細,輸送過程中就會出現障礙,才會有腹脹、噯氣、打嗝、放屁等癥狀,此時,我們刺激它,會提高胃的消化能力,提升消化效率,使食物在下送的過程中變得順暢起來。

  從經絡上看,因為它是任脈與脾經的交會穴,而中醫認為脾是主運化的,也正是基于此,它同樣有幫助消化的功效。《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四、功效與主治

  【功效

  疏導水濕


  【主治

  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泄瀉,痞塊,虛腫


五、總結

  1、下部的空腔

  2、任脈與脾經的交會穴

  3、消化不良


  這正是:胡吃海塞胃受過,盡其全力食糜磨,腹脹打嗝放屁起,刺激下脘把病捉!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