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故事奇穴38胃脘下俞:胃痛

【byb.cn 人體管道工】上回書,我們解讀了經外奇穴的第37穴夾脊,它不是一個穴,而是一組穴,位于脊柱兩側正中線旁開0.5寸,左右各17穴,共34穴,幾乎人體的各種病癥,均可通過此組穴來找到治療的方法,傳說最先是由神醫華佗發現,故又名華佗夾脊穴。今天,我們解讀經外奇穴中的第38穴胃脘下俞,它對治療生理性的胃脘疼痛痛、腹脹等,有一定的效果,咱們還是先說文解字~~!

一、胃之背俞穴
胃:胃部
脘:通常指胃的內部空腔
下:指胃底
俞:氣血通道
胃脘下俞:經外奇穴,指后背正中線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膀胱經上),胃底反射區胃部的氣血通道。
【定位】: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或俯伏取之。
【解剖】: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第八肋間后動,靜脈背側的分支或屬支


我們搜索別有病網針灸穴位庫發現:
以“胃”命名的穴位多大4個,其中在后背的內外兩條膀胱經上,平行并列各有一個,即胃俞和胃倉穴,還有兩個經外奇穴,胃上 (經外奇穴胸腹部)和胃脘下俞 (經外奇穴背部),一前一后。
以“脘”命名的穴位,主要集中在任脈腹部這個位置的“三脘”(上脘、中脘、下脘)穴上,另外還有一個經外奇穴,在后背胃的投影位置,即胃脘下俞穴,前三后一,全與胃有關。
以“下”命名的穴位,共涉及14條經脈中的4條5個穴位,外加2個經外奇穴,它們分別是:
大腸經:下廉
胃經:下巨虛、下關
膀胱經:下髎
經外奇穴背部:胃脘下俞、下極俞
任脈穴:下脘
在十二正經+任督二脈中,所有的“下”穴,都是一個相對概念,即有下就會有上,有下廉,就會有上廉;有下巨虛,就會有上巨虛;有下關,就會有上關;有下髎就會有上髎;有下脘就會有上脘,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中醫的穴位命名中,以“俞”字命名的穴位相當多,涉及三條經絡的24個穴位,其中尤以膀胱經最多,占了18個。“俞”字應該是穴位命名中最常用到的字,只有腎經的俞府穴不符合命名規則,其他的23個俞穴,包括三個經外奇穴,均符合。
小腸經:臑俞、肩外俞、肩中俞
膀胱經: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共計18個)
督脈:腰俞
記住,所有的“俞”穴,均為氣血流通的要道(或者說是五臟六腑的氣血排毒通道),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按摩師最愿意做背部了,不只是因為背部方便好做易操作上手,而是因為背部的“俞”穴太多了,在此下一番功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治療因受寒或飲食不節導致的胃痛
有些朋友可能受寒以后會胃痛、腹瀉,尤其是后背受寒;還有一些是因為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過食寒涼食物而胃痛、腹脹等,可以嘗試在后背找到胃脘下俞,如果摸上去,很敏感或者疼痛,或者結節,就說明這個氣血通道被封閉了,此時可刮痧、拔罐、按摩、艾灸,將這個氣血通道打開,胃痛就會消失。當然,如果是病理性的,可能就需要就醫了。
張章解讀經外奇穴背部胃脘下俞-胃痛
三、功效和主治
【功效】
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
1、胃痛,腹痛,胸脅痛;
2、消渴,咽干。
四、總結
1、胃之背俞穴
2、治療因受寒或飲食不節導致的胃痛
這正是:外感風寒后背緊,飲食不節胃脘頂,皆因俞穴被封閉,胃脘下俞一身輕!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