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②

【原文】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點評】此段是點評陰陽失調后的病態。
①帝曰:法陰陽奈何:法,法則;奈何,如何。
②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陽盛,指陽氣過盛;腠理,指皮膚到皮下脂肪這部分;喘麤(cū),麤同粗意,指喘粗氣;為之,因此;俛(fǔ)抑:拖拉重物的人;
③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煩冤:即“煩悶”,陽熱之氣擾了心神,故心煩;腹滿,乃危重之癥,因為氣機失調,脾胃在中焦,是氣機升的一個轉樞;能冬不能夏:是說這類人善于過冬而不善于過夏。因為冬為陰,天冷,體內有熱,陽氣盛,故可御寒。夏天,本身屬陽,體內有熱,陽氣盛,兩陽相亢,過難熬!
④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陰勝,陰氣太過;清,清冷;數栗,經常打寒戰;
⑤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厥,氣閉,昏倒;
⑥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陰陽更勝,更勝,迭為勝負也。陰陽更勝,主要包括陽盛耗陰和陰盛損陽等病理變化。①陽盛耗陰。指在陽邪偏盛的同時,熾盛之陽熱,勢必煎灼陰津,久則導致陰液耗傷的病理狀態。但其傷陰程度,受病證熱勢和病程長短所影響,如傷陰較著,征象明顯,則可見口舌干燥、口渴、便干尿赤而少、皮膚干燥等陰液不足失其濡潤之癥,即為陽盛耗陰證候。若久病陰虛難復,亦可轉化為陰虛內熱病證。②陰盛損陽。指在陰邪偏盛的同時,由于陰寒內盛,久則損傷陽氣,從而導致陽氣不同程度受損的病理狀態。其傷陽程度亦有輕重之分,如陽氣受損過甚,可見畏寒肢冷、面白溲清、便溏等陽虛失于溫煦,以及多種機能減退癥狀,即為陰盛陽虛證候。若病久陽虛不復,則亦可轉化為陽虛陰盛之虛寒病證。
【整段翻譯】黃帝道:陰陽的法則怎樣運用于醫學上呢?歧伯回答說:如陽氣太過,則身體發熱,腠理緊閉,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因此感覺像拉著重物,無汗發熱,牙齒干燥,煩悶,如見腹部脹滿,是死癥,這是屬于陽性之病,所以這種病人,冬天尚能支持,到了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陰氣盛則身發寒而汗多,或身體常覺冷而不時戰栗發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見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的,是死癥,這是屬于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到了冬天就不能耐受了。這就是陰陽交互勝負變化所表現的病態。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