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痿論篇第四十四

【原文】
帝曰: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帝曰:善。
【點評】此段重點指出了陽明和宗筋的重要性。
?、?strong> 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指足陽明胃經。
②主閏宗筋,宗筋,陰莖。
?、?strong>主滲灌溪谷,溪谷,人體部位名。指肢體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大的縫處稱谷或大谷,小的凹陷處稱溪或小溪?!端貑枴庋ㄕ摗罚骸叭庵髸楣?,肉之小會為溪?!?
?、?strong>會于氣街,氣街,氣沖穴的別名,股動脈經行腹股溝處。如足陽明胃經“入氣街”中即指此。
?、?strong>各補其滎,滎[]xíng],穴位名稱,古人把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以自然界中水流的動向作比喻,以此表示氣血流注的從小到大、從淺到深的狀況,于是就把五輸穴分為“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5個種類。氣血在井穴里匯聚成以后,便在滎穴處開始微微地流動,所以滎穴的脈氣比井穴稍大。滎穴位于指掌關節、趾跖關節之前。
從滎穴流動過來的氣血逐漸匯集起來,在“輸穴”處“水流”變大,有了能夠把氣血往大江大河里輸送的能力。所以輸穴就像溝渠一樣,“水流”比滎穴更大,脈氣更大。輸穴多位于指掌關節、趾跖關節之后。
經穴就是大江大河了,從輸穴里輸送過來的脈氣在寬敞的“江河”里暢通無阻,氣勢磅礴。經穴位于前臂和脛部。海納百川,大江大河里的水最終匯入大海。氣血也是一樣,最終從井穴里流注到合穴里,達到隆盛。合穴在肘關節和膝關節附近。
從井穴到合穴,五輸穴依次從四肢末端向肘部、膝部方向排列,很有規律。每陰經有五輸穴,每陽經有六輸穴。詳見:http://www.neimengedu.cn/doc_2499-2.aspx#11
⑥各以其時受月,各以臟腑所主的季節進行針刺治療,即要“因時制宜”,此法對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啟發。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用什么辦法鑒別五種痿證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發衰敗;
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
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
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
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陽明,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陽明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沖脈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陽明經會合于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匯于宗筋,再會合于足陽明經的氣銜穴,故陽明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于帶脈,系絡于督脈。所以陽明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只要在其所合之臟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
黃帝道:說的好!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