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原文】
黃帝問曰:愿聞禁數。
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點評】本段重點闡述刺中要害部位的后果
①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這話常被西醫用來抨擊中醫不科學之處。從解剖學來說,肝位于人體的右側,那為什么會有肝生于左呢?這里講的肝,不是解剖學上的肝,而是肝氣。結合下句我們就可以看出。肺左右都有,為什么單獨強調肺藏于右呢?這里說的肺,也是肺氣。中醫認為,肝主木,主青,主升發;肺主金,主白,主肅降。這才會有,左青龍,右白虎一說。一升一降,完成人體的氣血循環過程。
?、?strong>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中醫中,把脾稱之為"脾為諫議之官,知州出焉”,啥意思呢?曲黎敏把脾稱之為"小時工”。這里的使,是使者的意思,脾把精微物質輸送到身體的各處。而胃則是"倉廩之官”,它是管收納食物的。這里的"市”,即為市場,有包容之意。
③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以下這段解釋,是趙洪鈞所言,詳見:http://www.acucn.com/theory/acu/201108/45021.html)
這十六個字,諸家眾說紛紜。"小心”之說,在今《內經》中僅此一見。它在"七節之傍”,似乎確有所指。我認為它出自道家,不考。"父母”之說也不見于《內經》它篇,也應該出自道家。"鬲”有確切含義,西醫所謂橫膈、縱膈就是從此來。鬲肓之上,就是胸中。故最好把父母理解為心肺。
鬲肓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病入膏肓”這個著名的成語。鬲肓和膏肓都有古人的通行解釋。我認為,膏肓應該是鬲肓之誤,因為膏字的古義從來不是解剖部位。不過,膏肓已經使用了二千多年,也不必再改過來。
?、?strong>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動,這里當作癥狀講。下同??蓜颖旧?,并沒有這個意思,不知為何這樣解釋。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人體禁刺的部位。
岐伯回答說:內臟各有要害之處,不能不細看詳審!肝氣生發于左,肺氣肅降于右,心臟調節在表的陽氣,腎臟管理在里的陰氣,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賴以轉輸,胃主受納,飲食水谷匯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維持生命活動的心、肺兩臟,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絡。上述部位都應該禁刺,遵循這個刺禁,就有利于治療,違背了,則會給人體造成禍害。
刺中心臟的,約一日即死,其病變癥狀為噯氣。
刺中肝臟,約五日即死,其病變癥狀為多言多語。
刺中腎臟,約六日即死,其病變癥狀為打噴嚏。
刺中肺臟,約三日即死,其病變癥狀為咳嗆。
刺中脾臟,約十日即死,其病變癥狀為頻頻吞咽。
誤刺中膽,約一日半死,其病變癥狀為嘔吐。
針刺足背,誤傷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會死亡。
針刺面部的腦戶穴,若刺至腦髓,就會立即死亡。
針刺廉泉穴,誤傷了血管,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啞失音。
針刺足下布散的絡脈,誤傷了血管,若淤血留著不去可致局部腫脹。
針刺委中穴太深,誤傷了大經脈,可令人跌仆,面色蒼白。
針刺氣銜穴,誤傷了血管,若淤血留著不去,鼠蹊部就會腫脹。
針刺脊椎間隙,誤傷了脊髓,會使人背曲不伸。
針刺乳中穴,傷及乳房,可使乳房腫脹,內部腐蝕潰膿。
針刺缺盆中央太深,造成肺氣外泄,可令人喘咳氣逆。
針刺手魚際穴太深,可使局部發生腫脹。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