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原文】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于營,取氣于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針,氣入針出,熱不能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于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里,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謂之。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動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點評】此段重點解析虛實之癥的補泄之法。因語言表達大同小異,所以,本段不再做過多的注解,大家看譯文即可。
①虛者,聶辟氣不足,
聶辟 ,同"摺襞”。指肌膚皺褶。《素問·調經論》:"虛者聶辟氣不足。”"聶辟”即"攝辟”。《甲乙經》卷六《五藏六府虛實大論》正作"攝辟”。"攝辟”為同義復用詞語。《禮記?士昏禮》:"執皮攝之。”鄭玄注:"攝,猶‘辟’也。”可證。"攝”與"辟”都有"屈曲”義。《楚辭?哀時命》:"衣攝葉以儲與兮。”王逸注:"攝葉儲與,不舒展貌。”《莊子。田子方》:"口辟焉而不能言。”司馬彪注:"辟,卷不開也。”"不舒展”、"卷不開”,皆為"屈曲”之義。凡物伸則長,屈則短,所以屈叫做"攝辟”,短亦稱為"攝辟”。《素問》中的這一"聶辟”正是"短”的意思。"聶辟氣不足”猶云短氣不足。清代著名訓詁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卷四《釋詁》中訓"聶辟”為"短”,正引《調經論》本句作證。
【整段翻譯】
黃帝說:風雨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風雨之邪傷人,是先侵入皮膚,有皮膚而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注于大經脈。血氣與邪氣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間,其脈必堅實而大,所以叫做實證。實證受邪部的表面多堅實充滿,不可觸按,按之則痛。
黃帝說:寒濕之邪傷人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寒濕之邪氣傷人,使人皮膚失去收縮功能,肌肉堅緊,營血滯澀,衛氣離去,所以叫做虛證。虛證多見皮膚松弛而有皺折,衛氣不足,營血滯澀等,按摩可以致氣,使氣足能溫煦營血,故按摩則衛氣充實,營血暢行,便覺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黃帝說:好。陰分所發生的實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喜怒不加節制,則使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則必虛于下,陰虛者陽必湊之,所以叫做實證。
黃帝說;陰分所發生的虛證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人若過度喜樂則氣易下陷,過度悲哀則氣易消散,氣消散則血行遲緩,脈道空虛;若再寒涼飲食,寒氣充滿于內,血氣滯澀而氣耗,所以叫做虛證
黃帝說:醫經上所說的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生外熱,陰盛則生內寒。我已聽說過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產生的。
岐伯說:諸陽之氣,均承受于上焦,以溫煦皮膚分肉之間,現寒氣侵襲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氣不能充分外達以溫煦皮膚分肉,如此則寒氣獨留于肌表,因而發生惡寒戰栗。
黃帝說:陰虛則生內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過度勞倦則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必形氣衰少,也不能轉輸水谷的精微,這樣上焦即不能宣發五谷氣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氣郁而生熱,熱氣上熏于胸中,因而發生內熱。
黃帝說:陽盛則生外熱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膚致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如此則衛氣不得發泄散越,郁而發熱,所以發生外熱。
黃帝說:陰盛則生內寒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若寒厥之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氣不瀉,則陽氣必受耗傷,陽氣耗傷,則寒氣獨留,寒性凝斂,營血滯澀,脈行不暢,其脈搏必見盛大而澀,所以成為內寒。
黃帝說:陰與陽相并,氣與血相并,疾病已經形成時,怎樣進行刺治呢?
岐伯說:刺治這種疾病,應取其經脈,病在營分的,刺治其血,病在衛分的,刺治其氣,同時還要根據病人形體的肥瘦高矮,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決定針刺次數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黃帝說:血氣和邪氣已并,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應怎樣用補法和瀉法呢?
岐伯說:瀉實證時,應在氣盛的時候進針,即在病人吸氣時進針,使針與氣同時入內,刺其俞穴以開邪出之門戶,并在病人呼氣時出針,使針與氣同時外出,這樣可使精氣不傷,邪氣得以外泄;在針刺時還要使針孔不要閉塞,以排泄邪氣,應搖大其針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這叫做"大瀉”,出針時先以左手輕輕切按針孔周圍,然后迅速出針,這樣亢盛的邪氣就可窮盡。
黃帝說:怎樣補虛呢?
岐伯說;以手持針,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氣,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即氣出針入,針刺入后不要搖動,使針孔周圍緊密與針體連接,使精氣無隙外泄,當氣至而針下時,迅速出針,但要在病人吸氣時出針,氣入針出,使針下所至的熱氣不能內還,出針后立即按閉針孔使精氣得以保存。針刺侯氣時,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氣至而充實,始可出針,這樣可使以至之氣不致散失,遠處未至之氣可以導來,這叫做補法。
黃帝說:先生說虛證和實證共有十種,都是發生于五臟,但五臟只有五條經脈,而十二經脈,每經都能發生疾病,先生為什么只單獨談了五臟?況且十二經脈又都聯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經脈,經脈所發生的疾病,又都有虛有實,這些虛證和實證,又怎樣和五臟的虛證和實證岐相結合呢?
岐伯說:五臟和六腑,本有其表里關系,經絡和肢節,各有其所發生的虛證和實證,應根據其病變所在,隨其病情的虛實變化,給予適當的調治。如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脈;病在氣分,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間;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針劫刺其病處,與其筋脈攣急之處;病在骨,亦可用焠針和藥燙病處;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脈;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脈沒有病象,則用繆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側,而右脈有病象,則用巨刺法辭之。總之,必須祥審地診察酒侯的脈象,根據病情,運用針刺進行調治。只有這樣,針刺的技術才算完備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