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書評>> 精讀黃帝內經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精讀黃帝內經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3-9-30 10:06
【分頁導航】

 

  原文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點評】介紹肺脾心腎肝等太過與不足的病癥表現,以及與四季的關系。

 

  滑則病狐疝風

 

  狐疝風:古病名。或稱"狐疝風”。小腸墜入陰囊,時上時下,平臥或用手推時腫物可縮入腹腔,站立時又墜入於陰囊,如狐之出入無常,故名。類於腹股溝疝。

 

  病皮痹隱軫

  皮痹,指皮膚癥狀為主要特征之痹證。出《素問·痹論》。《張氏醫通》卷  皮痹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多因脾腎陽虛,衛不能外固,風寒濕邪乘虛郁留,經絡氣血痹阻,營衛失調而成。治宜溫經助陽,祛風散寒,調合營衛。內服用陽和湯,或秦艽地黃湯;外用透骨草、艾葉等煎水濕洗,或浸浴薰蒸療法

 

  隱軫,病證名。即隱疹、隱胗、時隱時現之斑丘狀皮疹。軫與"疹”、"胗”通。《素問.四時逆從論》:"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

 

  不足則發生肺痹

  肺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咳嗽、喘息、胸滿、煩悶不安等。由外邪閉阻肺氣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發展所致。《素問·痹論 》:"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一說由于生活失于調養,精氣 內損,復感外邪,邪氣積于胸中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 

 

  病肉痹寒中

  肉痹,多因熱毒與痰濕郁于肌膚,留而不去,肌膚失養。以對稱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縮,伴眼紫紅色斑疹等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本病西醫學一般指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屬結締組織疾病。年長者常可合并惡性腫瘤而預后不良。

 

  寒中,是陽氣素虛,風邪外襲,邪從寒化之證,以汗出,惡風,流淚為主癥。

 

  病脾痹

  脾痹,病名。五臟痹之一。由肌痹發展而成。脾主肌肉,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說。《素問·痹論》:"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寒。”

 

  病心痹

  心痹,中醫上,心痹指風寒濕熱等邪侵及形體,阻痹經氣,復感于邪,內舍于心,久之損傷心氣脈絡,心脈運行失暢。以心悸、胸悶短氣、心臟嚴重雜音、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痹病類疾病。西醫上,風濕性心臟病是指風濕熱后所遺留下的心臟病變,以心臟瓣膜病變為主。

 

  病腎痹

  腎痹,病名。由骨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所致。證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拘攣,腰痛,遺精等。

 

  ⑧病肝痹

  肝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頭痛,夜睡多驚夢,渴飲,多尿,腹脹,腰痛脅痛,足冷等。

 

  【整段翻譯

 

  厥陰之氣過盛,就會發生陰痹;不足則發生熱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

  少陰之氣有余,可以發生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發生肺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

  太陰之氣有余,可以發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

  陽明之氣有余,可以發生脈痹,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太陽之氣有余,可以發生骨痹、身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

  少陽之氣有余,可以發生筋痹和脅肋滿悶;不足則發生肝痹;氣血過于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之陽氣開始啟動,地之陰氣也開始發泄,冰凍開始融化,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流行。

  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溢于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

  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于肌肉之中。

  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

  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于骨髓,并內通于五臟。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侵入人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么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