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byb.cn XJ】陰陽類論,是什么意思呢?類,類別,換言之,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陰陽表里之間的從屬關系,這就是類的意思。
我們說,中醫的精髓離不開兩樣,一是經絡,二是陰陽。而本篇黃帝成為了老師,教育雷公,要懂得取象比類法,將中醫的這兩大精髓集合在一起來思考問題。

【原文】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至齋七日,旦復侍坐。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于陰陽。先至為主,后至為客。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為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浮為血瘕,沉為膿附。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含歲首。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問短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證,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己。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點評】
①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
②卻念,卻,剛剛之意。卻念,意指剛剛讀完......
③游部,部位游動不定,散在于身體上、中、下三部。《素問·陰陽類論》:"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
④朔晦,朔日和晦日。舊歷每月初一日和最末一日
⑤炅,火光。
⑥繆通,繆 [liǎo]古同"繚",繚繞。此詞之意,即六經與五臟緊密關聯。
⑦罵詈,詈[lì],書面語罵
⑧血瘕,瘕[jiǎ]病證名。因瘀血聚積所生的有形腫塊,為八瘕之一
⑨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昭昭,明亮之意,此處指男性生殖器;冥冥,陰暗之意,此處指女性生死器。
⑩溓水 ,溓[liǎn]在初冬結薄冰的時候。
【全文翻譯】
立春這一天,黃帝安閑地坐著,觀看八方的景色,伺察著八風所至的方向,問雷公說:按照陰陽的分析方法、經脈的循行道理,配合五臟主時,你認為哪一臟最重要?
雷公回答說:春季為四季之首,屬甲乙木,色青,五臟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也是肝脈當令的時候,我認為肝臟是最主要的。
黃帝說道:根據我剛剛讀過的《上下經》中的"陰陽"、"從容"篇,你認為最重要的,實際上卻是最不重要的。
雷公齋戒了七日后,早晨又侍坐于黃帝的身旁。黃帝說道:三陽為經綸,二陽為維系,一陽為游部,懂得這些,就可以知道五臟之氣運行的終始了。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為陰氣之最終,也是陽氣的開始,如同朔晦的交界,符合陰陽終始的道理。
雷公說道:我學了半天還沒學明白。
黃帝解釋說:所謂三陽是指太陽,太陽為經,其脈至于手太陰寸口,見弦浮不沉之象,應該度量其盛衰,細心診察,參合《陰陽》之論,以明好惡;
所謂二陽,是指陽明,其脈至于手太陰寸口,見弦且沉急,不鼓擊于指,火熱大至之時而有此病脈,大都有死亡的危險;
所謂一陽,是指少陽,其脈至于手太陰寸口,上連人迎,見弦急懸而不絕,這是少陽經的病脈,如見有陰而無陽的真臟脈象,就要死亡。
所謂三陰,就是手太陰肺經,它是六經的主宰,其氣交會于太陰寸口,脈象沉伏鼓動而不浮,這是太陰之氣陷下而不能上升之征,以是心志空虛;
所謂二陰,就是少陰,其脈至于肺,其氣歸于膀胱,外與脾胃相連;
一陰之氣如獨至寸口,這時經氣已絕,所以脈氣浮而不能鼓動,脈象如鉤而滑。
以上六種脈象,或陽臟見陰脈,或陰臟見陽脈,六經之脈交屬相并,錯綜復雜,都是通過五臟氣化而出現,應該懂得陰陽之理來加以分析,如發現此種脈象,則先見于寸口的為主,后見于寸口的為客。
雷公道:我已經完全明白您的意思了,您以前傳授給我的經脈道理,從《上下經》上讀到的《從容》的道理,和今日所談的從容之法相合,但我還不明白其中陰陽雌雄的意義。
黃帝說道:太陽經如同父親那樣高尊,二陽如外衛,一陽如綱紀;三陰如同母親所以育養,二陰如內守后援,一陰能交通陰陽,所以是陰中之獨使。
二陽一陰是陽明主病,二陽不勝一陰,陽明脈軟而動,九竅之氣沉滯不利。
三陽一陰為病,則太陽脈勝,寒水之氣大盛,一陰之氣不能制止,而內亂五臟,外現驚駭。
二陰二陽則病在肺,少陰脈沉,少陰之氣勝肺傷脾,在外傷及四肢。二陰與二陽皆交至,則土邪侮水。其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狂亂。
二陰一陽則陰勝于陽,病由腎水上凌,陰氣客游在心脘,因此陽氣不能敷布,汗孔被阻塞隔閉而不通,四肢就好像和軀體別離一樣。
一陰一陽,如果木盛克土而見代絕之脈,這是厥陰之氣上至于心發生的病變,或上或下,而無定處,飲食無味,二便固攝無權,咽喉干燥,病在脾土。
二陽三陰為病,包括至陰脾土在內,陰氣不能至于陽,陽氣不能達于陰,陰陽相互阻絕,陽浮于外則內生血瘕,陰沉于里則外生腫瘍;若陰陽之氣都盛壯,而病變趨向于下,在男子則陽道生病,在女子則陰道生病。
上觀天道,下察地理,參合診察來決斷病者死生之期,這樣,才能懂得一歲之中何氣為首,五臟之中何臟為重要的道理。
雷公問道:請問有的疾病為什么會在極短的時期內死亡呢?
黃帝聽后沒有回答。雷公又問了一次。黃帝答道:在古代醫經里面有說明。雷公又問道:請問怎樣才能知道有些疾病在極短時期內死亡?
黃帝說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癥脈象都屬陽盛,則春季正月而脈有死征,到了初春交夏,陽盛陰衰之時,便會有死亡的危險。冬季三月的病,察其脈證之理已無生意,那么到草發芽柳生葉的時候就會死亡,若到春天而見陰陽之氣都絕,那么他的死期就在正月。
春季三月的病,名為陽殺,陰陽之氣都絕,死期在秋天草木枯干之時。
夏三月的病,脾病而有死征的,則死期不過十日了。若脈見陰陽交錯,則死期在水將結冰之時。
秋季三月的病,表現了三陽的癥狀,即使不予治療,也會自愈。如若是陰陽交錯合而為病,則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陽脈獨至,則獨陽無陰,死期在水冰如石之時。二陰脈獨至,則獨陰無陽,死期在正月雨水節。
【總結】
本篇主要討論了以下兩大部分的內容:
一、討論了三陰三陽的含義和功用,以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和病狀、脈象等。
二、論述了疾病的預后與四時陰陽的關系。
關于第一部分,在以前我們精讀過的文章中,多有提及,本篇也并無特別之處。
而關于第二部分,《黃帝內經》素問篇中,有多篇文章提及死亡預期,這主要是基于當時的醫療條件所限,但在當今社會,一個人,即使成植物人了,如果沒有拔管子,它照樣活著,比如剛剛去世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他中風以后,在病床上躺了8年才去世,因此,對于此點,我們目前只能參考著吸收,絕對不能照搬。
總之,如本文開頭所言,中醫的精髓就是兩個,一個是經絡,一個是陰陽,只是本篇將二者揉在一起解讀罷了。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