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說內經素問05陰陽應象大論篇①天地之道

【byb.cn XJ】 前一篇,我們解讀了金匱真言論,它主要講的是五行、五臟和五味之間的相生相克的關系,而本篇是《黃帝內經》的精髓之中的精髓篇。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學習中醫,其實只要掌握兩條主線就行,一是經絡,二是陰陽。而本篇就是論述的陰陽之道理。
先解讀題目吧!陰陽為何物?很多人片面、機械地理解陰陽。其實,陰和陽既是固定的,又是變化的。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固定的,或者只理解成變化的,都是不妥的。比如,地為陰,天為陽。而天地之間卻并沒有確定的邊界,有時天地就是融為一體的,你說哪個為陰,哪個為陽呢。自然界如是,人體也一樣,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互依托,相互轉化。說完陰陽,再說說應象,應,相應、反應;象,氣象、現象,所以,陰陽應象,就是針對世間萬物陰陽變化反應出來的現象。
徐說內經素問05陰陽應象大論篇①
學中醫,不像學西醫,有標準答案可以遵循,死記硬背按照做就行了。中醫的精髓在于悟,因此,每個醫者對自然、社會的感悟都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醫道,醫術的高低也就自然而顯現了。因此,本篇,對于所有對中醫有興趣的人,都要認真去閱讀,去感悟,再強調一遍,就是“悟”!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