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之補瀉法

【原文】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點評】此段重點進一步說明如何進行補和瀉,以及要根據三部九侯論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反其道而行,必出大惑。
①疾出以去盛血:盛血,盛,大、多,此處可理解為多余的血,剩余的血,離經的血。
②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溶溶,水動貌。逆猶迎也。新邪入客,如水之流動,其血尚溫,而未至于冰凝,故當迎而刺出其血,病必自除矣;溫血,指血尚溫。
③審其病臟以期之,期,期待,預盼康復時間。指審查有病之臟什么時候可以好。
④誅罰無過,命曰大惑:誅罰,責罰;懲治;無過,沒有限制。意指過度醫療。
【整段翻譯】
黃帝道:怎樣進行補瀉呢?
岐伯說:應以攻邪為主。應該及時刺出盛血,以恢復正氣,因為病邪剛剛侵入,流動未有定處,推之則前進,引之則留止,迎其氣而瀉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會好。
黃帝道:講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氣并合以后,脈氣不現波動,那么怎樣診察呢?
岐伯說:仔細審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而調治。檢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觀察有無不相稱或特別減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臟腑,預盼其康復時間。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則陰陽不能辨別,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從上部脈以診察下,從上部脈以診察上,從中部脈以診察中,結合胃氣多少有無,來決定疾病在那一部。
所以說,針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脈之處,則雖然有大邪為害,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來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誅罰無過,不當瀉而瀉之,這就叫做“大惑”,反而擾亂臟腑經脈,使真氣不能恢復,把實癥當作虛癥,邪氣當作真氣,用針毫無道理,反助邪氣為害,剝奪病人正氣,使順癥變成逆癥,使病人榮衛散亂,真氣散失,邪氣獨存于內,斷送病人的性命,給人家帶來莫大的禍殃。
這種不知三部九侯的醫生,是不能夠久長的,因為不知配合四時五行因加相勝的道理,會放過了邪氣,傷害了正氣,以致斷絕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體,沒有定著一處,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氣而瀉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