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仁血案看中國醫改機制

?
因為爺爺是家鄉有名的中醫,“出門都會有鄉親們主動用轎子抬著”,中山醫學院教授謝汝石,在幼年就對爺爺所受到的那份尊敬羨慕不已。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行醫的他,也有美好的回憶:“那時醫患關系還不錯,病人信任醫生;醫生住著單位分來的房子,壓力不大,可以一心只想著專心看病。”
?
但這份愜意在上世紀末被打破?!?996年我從美國回來,發現行醫的環境變了,整個社會已經很浮躁。醫院里也是一切向錢看,醫患沖突開始增多?!?/p>
?
在中國開始經濟轉型的同時,原本由政府包辦的公立醫院也經歷了變革: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經費補貼實行“全額管理、定額補助、結余留用”,即國家根據編制床位進行定額補助,增收節支的結余,可用于改善醫療條件,也可用于集體福利。這直接催生了醫院搞創收、增加獎金的逐利沖動,并在1997年上一輪醫改實行后變得尤為突出——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寥寥無幾、醫院里各項定價以及醫務人員的工資仍遵循低標準。
?
“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醫生再也不能只想著如何看病了,他們得考慮更多的東西?!迸c此同時,醫療費用中由個人支付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生不起病”成了大多數人必須直面的冷酷現實。
?
謝汝石曾經處理過一起醫療糾紛。一位患者去找老專家看病,專家只開了幾元錢的藥。患者指責老專家不負責任:“我排了幾個小時的隊來看病,你怎么能給我這么便宜的藥?”但這位嚴謹的老專家十分堅持自己的處方:“是藥三分毒,你并不需要那么多藥?!睕_突就此產生。
?
更多的不信任,是對醫生“大處方”“大檢查”的懷疑。在趙星凱三年醫生生涯中,有一位家屬令他印象深刻。一位患者被父親和弟弟送來急診,醫生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提出立刻做血管造影;如果需要,還要放置支架。這樣的處置,報銷后個人仍需負擔1萬多元。老父親接受了這個建議,但他的弟弟、一位中學老師,果斷拒絕了。他認為,“你們是騙我的錢。”醫生們輪番做這位教師的工作,“從當晚10點談到凌晨3點,就是說不通?!弊罱K,42歲的患者在急診室的病床上去世。
?
一位醫生坦言,一些患者及其家屬戴著有色眼鏡看醫生,似乎他們不再是治病救人的天使,而成了憑醫術牟取私利者,甚至是“白眼狼”;同時,也有一些醫者戴著有色眼鏡看患者及其家屬,不再把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看作自己的本分和天職,而處處提防著患者,甚至把患者視為“刁民”。
?
相互不信任后果嚴重?!靶湃沃拢杀咀畹?。但當越來越多的糾紛發生,醫生只能選擇保護自己,整個醫療的成本一定會提高;最受傷害的,恰恰是支付能力不高的底層人?!睆V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科醫生張子謙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
“一旦醫患之間缺乏信任,醫患關系就會很脆,就像瓷器一樣,沒有人性,沒有彈性?!贬t學人文專家王一方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
交流與溝通的困難,是醫患不信任的另一原因。阜外醫院心內科醫生楊進剛曾被一位病人掐著脖子,因為他曾告訴患者病變有些嚴重:“需要的話,可以做心臟搭橋?!?/p>
?
“那個病人聽我說著,就跳起來死死掐我的脖子:‘你想咒我死嗎’”楊進剛回憶,“他很自然地把心臟搭橋和死亡聯系到了一起?!?/p>
?
在謝汝石看來,這種溝通不足和醫生的診療時間有很大關系。“人們都往三甲醫院擠,最多的時候,我一個上午看了90個病人,能不影響服務和溝通的質量嗎?”
?
“當我自己帶孩子看病的時候,我也會對醫院和醫生不滿。”楊進剛說。他坦言,當前的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幾乎沒有”?!皣獾尼t生、國內的很多大專家,都是溝通高手。我們的醫學生,一進校門就學的是技術,不擅長溝通,欠缺表達的能力。”
?
在王一方看來,同仁血案表面上看是醫患之間對疾病結果和療效理解不一,深層次上說,則是醫生和公眾在理解疾病、理解痛苦、理解生死上的巨大分歧?!罢麄€現代醫學對疾病治療有了過多的承諾?!?/p>
?
“科學是一種承諾,消費也是一種承諾。老百姓認為醫學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醫學是自動售貨機,我的錢進去就一定要有個結果;醫生又往往會炫耀新技術讓病人抱有過高期望。其實這些貼著很多標簽的新技術——海外生產、最先進的,更加刺激了人們對治病的奢望。結果,奢望越高,失望越多,摔下來最重?!?/p>
?
“一旦這種失望和對醫生的不信任疊加,再和整個社會的情緒疊加,患者就有可能進入一種瘋狂的狀態。”王一方說。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