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仁血案看中國醫改機制

?
趙星凱說,現在當醫生,得有一股子“混江湖的痞氣”。“每個人都有自保的方式,有人擅長和病人家屬聊,有人很容易和病人混熟,還有人會挑病人,‘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嘛’。”
?
耐人尋味的是,糾紛發生后,患者之外的各方都以“維穩”為主。保安通常會在事發后才出現,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小孩,平時可能都躲在角落里玩手機;警察會出場,但一般只按斗毆處理,公安局不立案,法院更不受理;醫院則是把事往下壓,檢討、賠禮了事;衛生行政部門更是怕出事,一旦事情鬧大,有人在醫院拉條幅、設靈堂,衛生行政部門一定會要求盡快賠錢,以避免事情鬧得更大。
?
在半年來四個辭職離開的同事中,最讓趙星凱不平的,是一位工作十年的男醫生。他為了幫助被打的女醫生而陷入了一場“互毆”。
?
趙星凱評價他為“最純潔”的醫生,“醫術沒問題,醫德也沒問題”。但最后,“互毆”的結論深深地傷害了他。“他想告患者家屬,警察說是互毆;醫院也不支持,說要告得以個人名義。”趙星凱說,“他離開醫院后,連手機號都換了,不愿意和醫院的任何人再有聯系。”
?
當維穩成了第一要務,實質性的管理問題無人關心。在趙星凱看來,這是更可怕的事。“那位懷孕的女護士是因為配液錯誤被打。這樣的錯誤在我們醫院出現過多次,顯然是醫院的管理流程有問題,但沒有人來研究、改進。”
?
和患者一樣,醫生同樣為當前糟糕的就醫環境而煩惱。“有時候病人惱火,就是因為等待時間太長;醫生也一樣,每天面對那么多病人和一屋子吵吵嚷嚷的家屬,脾氣再好的醫生也難免臉色很差。”謝汝石說。
?
從進入醫學院開始,醫生們就處于忙碌狀態。一位骨科醫生在微博上留言:“今天做了五臺手術,查完房,安排好明天的四臺手術后已是7點。我是早晚不見天日啊。”
?
小醫生們忙著學習臨床,還得忙著做科研。當前醫院內晉升機制對科研的要求令人咋舌——SCI論文、自然科學基金。
?
一位工作八年的醫生坦言,他的時間,一大半給了科研,醫生甚至從“以藥養醫”轉向“以科研養醫”。而這些科研經歷很可能和他的工作毫無關系,“完全是將納稅人的錢打水漂”。
?
一位上海某三甲醫院的肝膽外科醫生,有出色的手術能力,但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某個基因片段和某種胃部疾病的關聯性。“這對我的臨床技巧毫無幫助。”
?
小醫生忙,大醫生也忙。在醫療圈這個名利場,“出名的醫生會到處講課、到處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活動。有股力量推著你,誰也不想被人遺忘。”一位專家說。
?
“我們也希望一上午只看十個病人,和病人好好聊一聊。但如果不完成這樣的量,醫院和科室的創收任務都無法完成,你說能怎么辦?”一位上海三甲醫院的住院醫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很多問題是醫生無法解決的,但矛盾都被轉嫁給了醫生。”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