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仁血案看中國醫改機制

?
患者缺乏醫學知識,加之溝通不暢,最終使得醫患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
?
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上述同仁醫院耳鼻喉科負責人稱,首次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病變的情況比例極少,不幸還是發生在了王寶洺身上。
?
但是,對于醫院是否就手術風險盡到告知義務,他特別強調:此前已按慣例明確告知患者,并有患者方面的簽字確認。
?
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了日期為2006年10月18日的“北京同仁醫院手術同意書”。其上第八條為“術后病理報告腫物若為惡性,需再次手術”;手術同意書上,王寶洺的簽名清晰可見。
?
或許是由于對手術效果心理落差太大,王寶洺此后的舉動表明,在腫物惡性成為現實后,他對手術同意書上的“風險提示”選擇了忽略不見。
?
當時,對于誰也不愿意看到的意外情況,徐文提出了兩種治療方案供王選擇:進行放療,或再次手術切除病變;由于同仁醫院沒有放療服務,如選擇放療則需轉院。
?
同時,出院病歷寫明,王寶洺需定期返院復查。
?
徐文提供的兩個方案,王寶洺全部予以拒絕。為何如此選擇?只有王寶洺本人才能給出答案。而從王妻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的敘述中,只能感知那段時間里王寶洺的痛苦,以及他內心的迷惑。
?
自從做了手術,王寶洺一直想找徐文溝通。手術前一天,徐文才從外地出差回來,沒有和他們交流第二天手術的內容,這讓夫妻倆非常不滿;手術后,王妻稱,她多次找徐文都沒有找到,護士總回復她,“醫生忙著呢,在做手術呢,沒在”。
?
王妻說,她在住院區和門診區,都找不到徐文。“其實他就是手術后疼,我們想找她問問,如果能解釋就不會有后來的事情了。”
?
對比后來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治療時的情況,夫妻倆對同仁醫院越發不滿。王妻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腫瘤醫院手術前一天,醫生曾和他們仔細分析了病情以及手術的優劣勢。
?
然而,偏偏王寶洺一直找不到徐文,這就為災難埋下了種子。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王妻自言自語地嘆息說:“總找不到徐文,偏偏那一天,被他碰上了。”
?
2006年10月23日,王寶洺從同仁醫院出院。10月31日,他即到腫瘤醫院進行會診,病理會診報告單上顯示,“燒痕處可見腫瘤”——這其實就是一周前同仁醫院病理報告的另外一種表述方式。
?
但并無醫學知識的王寶洺不可能理解這一點;同時他不可能或許也不愿意接受,激光手術不能像傳統的手術刀那樣清楚地切割深處腫物。
?
腫瘤醫院“術后CT雙側聲帶組織明顯增厚”的診斷結果,更讓王寶洺憤怒莫名——既然說切除右聲帶,為何還存在聲帶?他甚至認為,徐文做了一場“偽手術”。
?
其實,這里所說“聲帶”并非器官,只是影像學表述的概念,對應于聲帶所在的肌肉組織,所有CT等影像檢查都作同樣表述,不論聲帶本身存在與否。
?
醫學術語與普通語言相距太遠。悲劇是,此刻沒有人給王寶洺講解這一切;或者,他的思維已經無法跳出他的受害想象。
?
同仁醫院一位醫生事后說,王寶洺的疑問,是一個病人正常的想法。但他強調,“醫院接到投訴后調集了他住院手術的病歷,也調集了手術所送的病理標本,組織專家進行討論鑒定,結論是別的醫院在CT上看到的這個‘右側聲帶’,是腫瘤的復發,還在那個部位”;“后來他在外院做了全喉切除,術中所見和術后標本都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徐文給病人不可能做的是‘偽手術’。醫院和徐文本人反復給他講這個道理,給他看病理標本,但是王寶洺不能理解,他認定就是徐文害了他。”
?
或許正因為此,徐文隨后在病歷上為王寶洺所留的兩條醫囑,對其已失去效用。
?
術后越早放療越有效,王寶洺的放療在海軍總醫院進行。7000拉德的放射劑量盡管已經足夠,但王寶洺病情在幾個月后繼續發展。
?
2007年7月21日,他再次出現在同仁醫院就診。因病變快速生長,此時他已出現了呼吸困難等癥狀。搶救中,同仁醫院為王寶洺緊急做了氣管切開手術。
?
2007年7月31日,患者自行出院。此時,醫患信任或許已經蕩然無存。
?
出院后,王寶洺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找到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吳雪溪就診。吳雪溪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說,王寶洺當時的情況是“腫瘤復發,且已是晚期(Ⅳ)”。
?
“有的腫瘤屬于‘跳出來’型,比較好辦;有的屬于深處縱橫捭闔型,王寶洺的情況屬于后者,較為復雜。”吳雪溪說。
?
此時,惟一的選擇是保命,做全喉切除手術。
?
王寶洺當時依然不信自己已達喉癌晚期,更不愿就此喪失說話功能。他不理解“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地方,底下是腫瘤”,直到吳雪溪為他做了喉部穿刺,看到病理結果確實是深處有腫瘤細胞,王寶洺才轉變態度,同意做全喉切除手術。
?
他的發音功能就此喪失,再也不能為學生講課了。
?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