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二①春夏秋冬

【原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點評】此段闡述的秋季的養生之道。中醫認為,秋主收,主肺,在這個時間段,人要養肺。
1、秋三月,此謂容平。秋三月,是指從立秋到立冬這三個月。容平是什么?容,包容;平,平和。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與春天的生機勃發相比,與夏天的萬物生長相比,與冬天的萬里冰封相比,秋天就更顯得平和收斂,與此相對應,最恰當的詞就是容平。容平,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和為貴”。習慣了時時奮斗、拼搏、要強的現代人,也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與身體和解,與自己和解,與外界和解,與自然和解,蘇東坡的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最好的容平心態。
2、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這兩句話,看似明白,但細摳起來,又不明白。就是“以”字的用法和急、明的確切含意。搜索了半天,得到如下解釋: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當我們理解了急和明的含意之后,再來結合下下句看“以”字的用法。我個人主為,以在這里可解釋為“因為”之意。原句是一個倒裝句,正裝句應該是“以天氣急,以地氣明”,這樣大家就好理解了。
3、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俱,一起;興,起來之意。
4、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秋刑,特指秋后問斬。很多朋友不明白,為什么殺人要在秋后。其實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我個人理解,秋后問斬,對應的天人合一之氣。中醫認為,秋主收斂。人除了肉體以外,還有精神。犯人,大多是對當朝者有危害之人,因此,問斬,不僅要消滅其肉體,更要消滅其靈魂。中醫認為,秋天主肅殺之氣,此時殺人,不僅可以滅掉其肉體,更重要的是讓其靈魂也隨著收斂的秋氣一同被自然界帶走,以減少對社會的危害,不再冒頭。明白了這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整句的意思告訴我們,秋天,要讓情志得以安寧,以緩解秋天的肅殺之氣。
可能有網友會問,為什么不春天、夏天殺人呢?春天是萬物生發季節,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統治者此時殺人,怕犯人的精氣神會借此季再度萌發,所以不能在此季殺人。當然,冬天殺人和秋天殺人的道理是相同的。
5、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此句和上句基本上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中醫認為,腎主情志,心主神明。使志安寧,就是讓腎氣收斂,而收斂神氣,則是讓心氣收斂,以平秋燥。
6、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無外其志,其實和使志安寧一個意思,就是不要讓情志過分的外露和外泄。中醫認為,肝主升,肺主降。“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用現代醫學解釋,肺是管疏布全身氣血的。如果一個人在秋季,不注意情志收斂,過分折騰,必然要過分消耗肺氣,使下一個季節的冬藏不能平穩實現。
7、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應,和前文的意思相同,就是應該要做事;養,養生;收,收斂;道,道理,準則;也,是。
8、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同前文,逆,違背;之,它,特指前面所說的秋天的養生之道;傷,損傷;飧泄,飧(sūn)泄,本病是肝郁脾虛,清氣不升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脈弦緩等;為,就。奉,供奉;藏,收藏、儲藏;者,指可供人體收藏的精微物質;少,缺少。你想想,都拉掉了,哪還有能存得住的營養呢?
【整段翻譯】秋天的三個月,被稱為容平。因為風氣勁疾,物色清肅,人應該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使自己的情志得以安寧,以平緩秋天的肅殺之氣。使自己的神氣收斂,以與秋天的容平之氣相符。不要讓情志過分張揚和外泄,以使肺氣保持清澈和暢通,這就是秋天應該要做的事,是養收之道。違背它,人就容易得飧泄之病,而供奉收藏的精微物質就減少了。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