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第十

【原文】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點評】此段重點闡述了,什么是生相,什么是死相。提出,沒有土相,皆為死相。在中醫中,脾屬土,脾胃相表里。有胃氣生,無胃氣死。
①赤脈之至也:之至,指到來,這里解釋為呈現。赤脈,指人面色發紅的脈現,下同。
②心痹:指風寒濕熱等邪侵及形體,阻痹經氣,復感于邪,內舍于心,久之損傷心氣脈絡,心脈運行失暢。以心悸、胸悶短氣、心臟嚴重雜音、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痹病類疾病。西醫上,風濕性心臟病是指風濕熱后所遺留下的心臟病變,以心臟瓣膜病變為主。
③肺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咳嗽、喘息、胸滿、煩悶不安等。由外邪閉阻肺氣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發展所致。《素問·痹論 》:“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 一說由于生活失于調養,精氣 內損,復感外邪,邪氣積于胸中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
④肝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頭痛,夜睡多驚夢,渴飲,多尿,腹脹,腰痛脅痛,足冷等。古人從臟象學說的觀點,認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復感于邪,邪氣內積所致。如《素問·痹論》說:“筋痹不已,復感于邪 ,內舍于肝。”
⑤厥疝:指厥氣上逆的疝證。癥見臍周絞痛,脅痛、惡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脈大而虛等,多因寒氣積於腹中上逆所致。 《濟生方》:“厥疝則心痛 (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則吐”。
⑥腎痹:由骨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所致。證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拘攣,腰痛,遺精等。《素問·痹論》:“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圣濟總錄·腎痹》:“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是為腎痹。其證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蓋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行,所以善脹,筋骨拘迫,故其下攣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頭也。”《癥因脈治·腎痹》:“腎痹之癥,即骨痹也。善脹,腰痛,遺精,小便時時變色,足攣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整段翻譯】外現赤色,脈來急疾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于中脘,常表現為妨害飲食,病名叫做心痹。這種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襲,是由于思慮過度以至心氣虛弱,邪氣才隨之而入的。
外現白色,脈來急疾而浮,這是上虛下實,故常出現驚駭,病邪積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時發寒熱,常因醉后行房而誘發。
青色外現,脈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病邪積聚于心下,支撐協肋,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濕而得,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癥狀有腰痛、足冷、頭痛等。
外現黃色,而脈來虛大的,這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這種情況,多由四肢劇烈的活動,汗出當風所誘發。
外現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這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做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臥受涼所引起。
大凡觀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為死亡之征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