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虐論篇第三十五②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勝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于六府,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點評】本段重點解讀瘧疾的如何治療,以及為什么此病會有間隔發作的情況。
①必從四末始也,四末,指四肢。
②在孫絡盛堅而血者,孫絡:人體中絡脈的分支,即絡脈中的細小部分。《素問·氣穴論》:“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愿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王冰 注:“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別者。”《靈樞經·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③必更勝更虛,更[gēng],更替。
【整段翻譯】
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究竟怎樣治療?時間的早晚應如何掌握?
岐伯說: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只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牢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牢縛以后,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瘀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并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
黃帝道: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應該怎樣?
岐伯說:瘧氣留舍于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黃帝道: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緣故?
岐伯說:其所以隔幾天再發作,是以為邪氣與衛氣相會于風府的時間不一致,有時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由于陰陽更替相勝,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于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并不是這樣,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夏傷于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癥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于秋天的,寒冷較重;發于冬天的,寒冷較輕;發于春天的,多惡風;發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