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原文】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余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謂五有余者,五病之氣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帝曰:善。
【點評】本段重點解讀癃、厥、癲癇、腎風等病癥的發病原因和調治方法。
①有癃者,癃,中醫指小便不通或淋瀝點滴而出。
②頸膺如格
膺,胸,義憤填膺。
如格,如有物阻格不通也
③頗在肺,頗,偏頗,此處指偏重在肺。
④亦正死明矣,注:《甲乙經》卷九第十一作'亦死證明矣'。疑'正死'二字互倒。"
⑤人生而有病巔疾者,巔疾,病名,也稱胎病,即癲癇(癎)病。見于中醫經典《內經》。指孕婦受到突然的驚恐刺激,使母體氣機逆亂,胎兒失去精氣的滋養,影響腦髓發育而行成的先天性癲癇病。
⑥名為腎風,腎風,中醫病名。腎受風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腫、腰痛、色黑為主證
【整段翻譯】
黃帝說: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數十次小便,這是正氣不足的現象。同時又有身熱如炭火,咽喉與胸膺之間有格塞不通的感覺,人迎脈躁動急數,呼吸喘促,肺氣上逆,這又是邪氣有余的現象。寸口脈微細如頭發,這也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這種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說:此病是太陰脾臟不足,熱邪熾盛在胃,癥狀卻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屬于不能治的死癥。這就是所謂“五有余、二不足”的證候。
黃帝說: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說:所謂“五有余”就是身熱如炭,喘息,氣逆等五種病氣有余的證侯。所謂“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數十溲,脈微細如發兩種正氣不足證候。現在患者外見五有余,內見二不足,這種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從不足而補其里,所以說是必死無疑了。
黃帝說: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癲癇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胎病,這種病是胎兒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驚恐,氣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隨而上逆,精氣并聚不散,影響及胎兒,故其子生下來就患癲癇病。
黃帝說:面目浮腫,象有水狀,切按脈搏大而且緊,身體沒有痛處,形體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飯,或者吃的很少,這種病叫什么呢?
岐伯說:這種病發生在腎臟,名叫腎風。腎風病人到了不能吃飯,常常驚恐的階段,若驚后心氣不能恢復,心腎俱敗,神氣消亡,而為死癥。
黃帝說:好。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