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書評>>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2-12-31 09:45
【分頁導航】


  【原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徽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點評】本段重點解讀了人體受寒后,寒邪侵擾各個經絡的順序,能主病愈的層級。


  ①今夫熱病者:

  今,現在;

  夫,語氣詞;

  者,指發熱這類的疾病;

 

  ②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以,在(下同)

 

  ③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巨陽,足巨陽脈,早期經脈異名。即足太陽膀胱經。

  諸陽之屬也,指足太陽膀胱經統管足陽明、足少陽之經。


  ④人之傷于寒也,于,被。


  ⑤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兩感,是指人體的陽經和陰經同時被寒邪所傷。

 

  ⑥故頭項痛,腰脊強

  頭項痛,指頭和脖子僵硬、痛。

  腰脊強,指后背僵硬強直。因為膀胱經主要分布于人體的后背,所以,當膀胱經受寒之時,人體的后背就會感覺痛。


  ⑦頭痛少愈,少愈,疾病稍愈(下同)。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外感發熱的疾病,都屬于傷寒一類,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釋,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隸屬于太陽。太陽的經脈連于風府,與督脈、陽維相會,循行于巔背之表,所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人被寒邪所傷以后,就要發熱,發熱雖重,一般不會死亡;如果陰陽二經表里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難免于死亡了。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的癥狀。


  岐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足太陽經脈從頭下頸,俠脊抵腰中,所以頭頸痛,腰脊強直不舒。(膀胱經循行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G

  二日陽明經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經脈挾鼻絡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熱目痛而鼻干,不能安臥。(胃經循行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C

  三日少陽經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經脈,循脅肋而上絡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聾(膽經繞耳,膽經循行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K)。

  若三陽經絡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陰的,都可以發汗而愈。

  四日太陰經受病,足太陰經脈散布于胃中,上絡于咽,所以腹中脹滿而咽干。(脾經循行路線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D

  五日少陰經受病,足少陰經脈貫腎,絡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腎經循行圖線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H

  六日厥陰經受病,足厥陰經脈環陰器而絡于肝,所以煩悶而陰囊收縮。(肝經循行路線圖:http://www.neimengedu.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L

  如果三陰三陽經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不能運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里兩感于寒邪的,則第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脹滿,舌不干,能打噴嚏;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松弛,漸從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