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書評>>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2-12-31 09:45
【分頁導航】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如何?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點評】此段重點解讀為什么熱退之后,會有遺病的原因,以及如果去遺。同時指出陰陽兩經同時受寒的后果。

  ①病日衰已矣

  日衰,日漸衰退;

  已矣,病愈。


  ②時有所遺者,遺,是指殘余的邪毒。通常,我們受寒感冒之后,會發燒,燒退之后,往往會轉為咳嗽、痰盛,這是都是遺者。


  ③因其谷氣相薄:實為“因其谷氣相摶([tuán],集聚之意)”,疑“其”字前脫一“與”字,句意為“已衰而未竭的熱邪與飲食的水谷陽氣相聚合,(因得到水谷之氣的支持),故粘滯而難以徹底清除。


  ④病溫:即溫病,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又稱溫熱病,屬廣義傷寒范疇。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征象)、易化燥傷陰為臨床主要表現。溫病包括范圍很廣,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急性熱病,都屬于溫病的范圍。例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溫毒等。溫病屬常見病,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多起病急驟、傳變較快,且多數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溫病的治療,應以清熱存陰為基本原則。


  ⑤病暑:指暑病,指邪伏于內,至夏而發的多種熱病。《注解傷寒論》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整段翻譯


  黃帝說:怎么治療呢?


  岐伯說:治療時,應根據病在何臟和經,分別予以施治,病將日漸衰退而愈。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病未滿三日,而邪猶在表的,可發汗而愈;病已滿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瀉下而愈。


  黃帝說:熱病已經痊愈,常有余邪不盡,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說:凡是余邪不盡的,都是因為在發熱較重的時候強進飲食,所以有余熱遺留。像這樣的病,都是熱勢雖然已經衰退,但尚有余熱蘊藏于內,如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與殘存的余熱相薄,則兩熱相合,又重新發熱,所以有余熱不盡的情況出現。


  黃帝說:好。怎樣治療余熱不盡呢?


  岐伯說:應診察病的虛實,或補或瀉,予以適當的治療,可使其病痊愈。


  黃帝說:發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則出現余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黃帝說:表里同傷于寒邪的兩感證,其脈和癥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陰陽兩表里同時感受寒邪的兩感證,第一日為太陽與少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太陽的頭痛,又有少陰的口干和煩悶;

  二日為陽明與太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陽明的身熱譫言妄語,又有太陽的腹滿不欲食;

  三日為少陽與厥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少陽之耳聾,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縮和四肢發冷。

  如果病情發張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認識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黃帝說:病發展至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象這樣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陽明為十二經之長,此經脈的氣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陽明的氣血已經竭盡,所以就要死亡。大凡傷于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稱之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