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始:慢性病將使國人淪為東亞病夫

2010年1月21日晚7點,黃建始翻遍了咖啡廳的菜單,最后給自己點了一份蔬菜煲仔飯,在上菜的間歇,與我們聊起了他對于中國有可能重新淪為“東亞病夫”的擔憂,解決溫飽問題之后的中國人開始受到慢性病的困擾,慢性病不再是“富貴病”,廣大的中國農村地區成了重災區。
回憶起知青下放農村勞動的日子,每天敲石頭修水庫,好苦,每頓光米飯就能吃十幾碗,有時沒有菜,只有一鍋水煮的辣椒,卻也吃得下去。
后來當了赤腳醫生,學針灸時在自己身上扎針,對著書看,哪一個地方麻就知道穴位在哪里,回憶起那段日子,黃建始笑著說,“我不是專家,我是雜家,什么都知道一點點,會種菜,會打算盤。”
1978年,第一屆全國統一高考,順利考入中山醫科大學,三年級就開始辦雜志,先創辦了《中國醫學生》,后又參與了《家庭醫生》的創刊。
作為一名大學四年級學生,黃建始編寫了《家庭醫生》創刊號里三分之一的文章,首印五萬本,反響出奇的好,很快訂戶就超過一百萬,高峰期發行達兩百萬份。
伯父早年與著名外科大家裘法祖一起創辦《大眾醫學》,一次黃建始專門去武漢采訪裘法祖,裘老高興地對他說,“你伯父當時跟我們住一個集體宿舍。”
做過赤腳醫生的黃建始涉足大眾科普領域,顯得很輕松,他說:“我為什么愿意搞科普,是跟我媽媽有關的”。
作為家中老大,是母親最喜歡的兒子,大一那年母親得了腎盂腎炎,放假回家,母親問起學習情況,黃建始笑著說道:學的很輕松,全年級第一。
母親說,“那你是中山醫科大學的高才生了,給我講講我這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吧”,80年代的某個夏夜,晚飯過后在屋外納涼,黃建始一口氣給母親講了兩個小時,從腎小管、腎小球等等一大堆醫學術語一路講下來,講完之后母親嘆了口氣,“完了,我這個兒子沒了?!?/p>
黃建始當時不太明白她的意思,母親接著說:“你說出來的話,我聽不懂?!?/strong>
那次交談對黃建始的刺激很大,“我媽最喜歡我,我也是對我媽最愛?;氐綄W校了以后,反正聽課半聽一下就懂了,所以老師講完了,我就在那里琢磨,這句話怎么講才能讓我媽也能聽得懂?!?/p>
??? 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30歲的黃建始顯得有些憂國憂民,“中國缺醫少藥,我要做醫學教育,衛生部當是正好有一個高等教育處專門管怎樣培訓醫生,管醫學院,我就做這個東西,讓中國多一點醫生?!?/p>
相比魯迅遠赴東瀛學醫,黃建始選擇了參與為中國人培養更多醫生,后來到美國學習醫學教育管理,學習怎么辦醫學院,怎么讓醫生達到標準,怎么設計課程,怎么考核醫生。
“一個醫生看了一個病人,診斷他得了癌癥,如果病人神智正常的話,是先告訴他的太太,還是先告訴他自己,征得他同意以后再告訴他太太,你選擇哪一個?”
黃建始給我出了一道選擇題,猶豫了半天,最后我選擇了“不告訴患者”,因為我覺得可能對病人有刺激,于治療不利。
而他給我的標準答案是:“先告訴他自己,等他同意了再告訴他太太?!睋f,這個題目很多中國醫生都會有與我一樣的選擇。
“在美國考醫生七科內容中有兩科與健康管理有關,醫療衛生系統和預防醫學。這些都與大健康模式、心理、社會環境有關,中國醫生基本不學這些東西,中國醫師考試也基本不考這些東西,所以中國醫生大部分不知道。”黃建始道出了其中緣由。
- [人物]虛擬養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一塊肌肉牽出五官病04-10
- [事件]素食者留神抑郁風險04-09
- [事件]辦公室21℃效率最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