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內經.靈樞.終始第九

【原文】
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后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整段翻譯】
凡是關于針刺的理論和方法,都在《終始》篇中有了詳盡而明了的闡述。明確掌握了終始篇的內容和含義,再以五臟為綱領,就可以確定陰陽各經的關系。
手足三陰經為五臟所主,手足三陽經為六腑所主,陽經所稟受的脈氣來自于四肢末梢,陰經所稟受的脈氣來自于五臟。所以,瀉法是迎著脈氣的來向而進針,以奪其勢;補法是隨著脈氣的去向而進針,以充其勢。懂得迎隨補瀉的方法,就可以使脈氣得以調和。但是要想掌握調和脈氣的方法,就必須通曉陰陽的含義和規律,比如五臟在內而屬陰,六腑在外而屬陽等等。要將這種理論流傳到后世,以造福百姓;而學習者也必須歃血盟誓,鄭重地去對待它,痛下決心去鉆研它,惟有如此,才能使它發揚光大。認真嚴肅地學習它、使用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反之,不重視它,就會喪失其應有的療效,甚至會使這種理論消亡。如果不遵循這些理論所提出的原則,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就必將危害患者的生命,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遵循著自然界的演變法則。現在,就讓我根據自然界的規律,來談一談終始的意義。所謂終始,是以人體的十二經脈為綱紀,通過切按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脈象,來了解五臟六腑之陰陽有余或是不足的內在變化,以及人體之陰陽平衡或是失衡的狀況。這樣,自然界反映于人體的變化規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所謂平人,就是沒有得病的正常人。沒有得病的正常人,其脈口和人迎的脈象都是與四季的陰陽盛衰相適應的;其脈氣也是上下呼應而往來不息的;其手足六經的脈搏,既沒有結澀不足,也沒有動疾有余等病象;其屬于本的內在臟氣與屬于末的外在肌膚,都能在寒溫之性上保持協調一致;而其外表的形體肌肉與體內的血氣也都能夠均衡相稱。這樣的人就被稱做"平人"。
元氣虛少的病人,寸口和人迎之處都會出現虛弱無力的脈象,且脈搏的長度也達不到應有的尺寸。倘若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患者的陰陽都已不足,這時,如果補其陽氣,就會使陰氣衰竭;如果瀉其陰氣,就會使陽氣脫陷。對于這種情況,就只能用甘溫的藥物來調和它,而不能用大補大瀉的湯劑去進行治療。像這種情況的,也不能施行灸法。誤用灸法就會耗竭真陰。倘若因為病患日久不愈,就改用瀉法,那么就會使五臟的精氣受到損壞。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03-3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03-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03-17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03-10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03-0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02-24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02-17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